-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京华好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3
为深入推进书香京城建设,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根据《北京市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推出“京华好书”。2024年第5期北京中轴线专题书单和第6期书单如下。
2024年第5期北京中轴线专题书单
《中轴线——古都脊梁》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王岗 等 著
北京出版社
深入阐释我国都城营建“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全面介绍中轴线上众多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
《天地中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吕舟 主编
北京出版社
以精美摄影作品和中英双语的形式,体现北京中轴线对“天地中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串联古都北京空间和时间的经纬脉络。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组织编写
北京出版社
丛书从营城、红迹、园林、商街、名人等不同方面讲述北京城市变迁和人文历史故事,填补了深度探访北京中轴线文化旅游资源类丛书的空白。
《北京中轴线》
李建平 著
华文出版社
从中轴线形成的轨迹及元明清北京中轴线积淀的丰厚历史写起,逐一介绍北京中轴线上的15处遗产点以及北京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的审美文化。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刘阳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以高清、珍贵的历史影像真实地再现了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沿线文物景观左右对称的古代城市轴线,堪称一座“中轴线的纸上博物馆”。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
岳升阳 著
北京出版社
以历史地理的角度,从“大地文献”入手,述说埋藏于北京老城中轴线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们对中轴线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故宫六百年》
阎崇年 著
华文出版社
以时间为线,讲述故宫的历史,通过建筑、藏品、人物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再现故宫600年来的风云变幻。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收录95个关键词,内容涵盖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要素以及世界遗产知识等三方面,帮助国内外人士了解北京、了解中轴线,携手保护传承好这一人类共同的遗产。
《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
贾福林 编著
北京出版社
通过太庙的肇建时代背景、建筑内涵、建筑格局和建筑样式等方面内容,全面阐述太庙和中轴线的关系及其在中轴线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的营建与规划理念,展现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
《故宫营建六百年》
晋宏逵 著
中华书局
从建筑学的角度,讲述故宫的营建历史、建筑艺术以及落成后延续至今的岁修保养过程,围绕故宫营建过程阐释元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的要点与中轴线的形成。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
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
故宫出版社
汇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的一批北京城中轴线重要古建筑实测图700余张,呈现了大量墨线图和彩色渲染图,具有重要的文化积累价值。
《探访中轴2023》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编
北京出版社
以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全面介绍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以及各遗产点年度展览展讯,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是故宫“看门人”》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作者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的故事,在记录故宫博物院社会形象转变的同时,传递出作者的文物观与文化观。
《京城之脊 一脉绵延》
北京美术家协会 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在200余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精选百余幅中国画、油画、版画作品及50米长卷《北京中轴繁景图》等,呈现北京中轴线绵延不绝的文化气象。
《雨燕飞越中轴线》
张之路 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以一个孩子和“北京城的精灵”北京雨燕的视角,俯瞰“金丝带”般的北京中轴线,讲述中轴线上一系列的建筑、古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穿越北京中轴线》
郑欣淼 主编 李想 著
孙平 刘正南 绘
北京出版社
将北京中轴线绘制成精美的“全景图”,展现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纵览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印记。
《打开故宫》
跃然纸上 编绘 王伟纸艺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为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作,以立体工艺展示这座皇家宫殿的宏伟壮丽,折射古代建筑经年沉淀的文化光辉。
“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
小海 著
〔清〕余省〔清〕张为邦〔清〕聂璜 绘
故宫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把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与生动有趣的自然科普贯穿一体,反映出故宫博物院在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方面的努力。
2024年第6期书单
《为什么是邓小平》
陈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吉林人民出版社
从十二个视角梳理归纳邓小平独有的革命经历、行事风格、语言风格、思想特质等,不仅是对邓小平伟大生平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激励和启迪。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
王昌林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要求和战略选择。
《大国转折:中国是这样走向开放的》
丁晓平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动再现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走向开放的转折时代,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原点的历史现场,让人们清晰了解改革开放之初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及其实现伟大转折的整体进程。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
蔡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经济学家蔡昉博采众家之长,用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变局之下的机会窗口,提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独特思考。
《伟大的中国大运河》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以大运河沿岸城市为线索,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为依托,围绕河段演变、城市历史、地貌建筑等主题,捕捉每座城市与运河演进中的时空互联。
《极顶》
王宗坤 著
作家出版社
小说讲述“林二代”禹奕泽在苦闷之时回到事业起步点,管理泰山东麓三万多亩的一片山林,参透“为泰山”向死而生的人生真谛,认识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血脉联系。
《敦煌》
陈继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以唐代贞观时期为背景,以李世民的御用画师祁希为主人公,书写河西走廊上吐谷浑人与汉人的融合,以及盛世到来之前普通人的牺牲和反抗。
《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欧阳桃花 曾德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围绕“如何突破关键技术”主题,针对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5个“国之重器”,讲述我国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关键做法和经验。
《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
秦大河 著
科学出版社
1989至1990年,一支由6个国家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该书记录了这次穿越南极活动策划、筹备、训练及实施的全过程。
《马鹿卓玛》
白玛娜珍 著
王光 绘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通过藏族男孩顿月与小马鹿卓玛之间的深厚情感,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动物之间可以建立真挚的情感联系,并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
《圆明园》
圆明园管理处 著
李叶蔚 绘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绘本形式再现圆明园建筑奇观的建造过程,让小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古代的科学、历史知识,加深对灿烂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厚植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