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迎接版权治理新挑战 助力京津冀协同新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5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京津冀版权协同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与数字内容愈加丰富的当下,如何在数字时代不断完善版权治理体系、持续助力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年5月30日,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成立大会在京举办。协会由原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首都版权协会、北京市实体书店协会整合而成,旨在聚合各行业资源力量,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首都及京津冀地区出版事业、版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版权纠纷替代解决机制
探索有效化解矛盾新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版权保护采取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模式,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的日益加快,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创新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针对这一变化,协会充分发挥“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版权纠纷替代解决机制“北京模式”,在大力推动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效化解矛盾的路径。
北京市的版权纠纷调解工作起步较早。2012年2月,北京市版权局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建立著作权纠纷调解合作工作新机制,成立北京著作权调解中心(后更名北京版权调解中心),签署《关于共同开展著作权纠纷调解工作合作协议》,共同指导全市的著作权纠纷调解工作。目前,调解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版权局)主管,负责调处人民法院委派的司法调解案件、市版权局委派的行政调解案件及当事人自行提交调解申请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案件。2020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版权局)和北京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国内受理案件类型全、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版权调解组织。同年,协会搭建了全国首个版权纠纷线上调解平台——北京版权调解平台。
2020年7月,北京版权调解平台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司法审判平台通过“e版权”诉非分流云联机制实现全面对接,这是全国首个行政与司法联合打造的诉讼与非诉讼调解线上线下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2023年9月,协会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搭建的“朝知云调解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诉非云联机制”的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此外,协会与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建立涉外案件移转移交机制,可实现涉外当事人主体在京提交案件调解申请,并获得由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
版权领域的侵权与被侵权,实际上涉及的是作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希望版权治理的结果实现矛盾的有效化解、促进多方合作共赢。
依托“可信版权链”
助力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数字时代,作品的传播和保护一定是基于数字化手段。发展数字经济,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解决数字经济的确权问题。
为此,协会创建“可信版权链”项目,成为中央网信办、中宣部等十六部门联合确定的首批12家“区块链+版权”特色领域试点单位之一。2022年,依托可信版权链建立的以“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机制为核心的“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获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2023年12月,“可信数字版权生态”获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优秀项目。
区块链思维是一种新的治理方式,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让各个节点自主参与、自主受益。我们要把各个领域的优秀企业、机构、个人都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形成良好的版权生态。
自2023年以来,北京市版权局已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电子商会、广东省南方国际版权交易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多家版权垂直领域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
推广证据链平台
为版权保护提供新武器
作为服务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手段,公证在版权权利认定、流转和侵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的“证据”数量多、范围广、更新快、固证难,而传统取证公证方式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限制多等痛点。
协会充分发挥和公证机构在化解矛盾纠纷、协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版权公证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协会与北京市相关公证机构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以证据为核心,不断提升版权公证服务质效,创新服务模式。
2022年4月,协会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联合打造了公证证据保护平台,“一站式”解决取证固证和确权认证的需求。2023年1月,协会与北京市国信公证处、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和北京市东方公证处共同完成“证据链”搭建,以“公证+科技”的方式,向广大权利人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公证法律服务。2023年6月,“证据链”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正式完成对接,可在司法审判中实现证据的一键调取与核验。2023年9月,协会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依托“证据链”证据保护平台签署数据资产保护专项协议;同年11月,协会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以“证据链”和“文保链”为重要抓手,共同推广文化数字版权登记、确权、司法存证、维权监测、版权溯源管理综合服务。
今年4月,协会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知识产权领域电子证据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是首个知识产权领域电子证据标准,有助于促进取证工作的规范化与高效化,为版权保护提供必要支撑。
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用户通过直接入驻、系统接口对接等方式使用“证据链”证据保护平台的线上公证服务,涉及音乐、图片、字体、互联网、文创等各个行业及领域。2023年,“证据链”证据保护平台为企业用户提供存证61.2万条,且以每周15万条存证的增速稳定增长,在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加强版权保护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2024年7月,“证据链”与河北日报集团“河新链”完成对接,为河北省域的版权保护提供在线公证法律服务支持,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
版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律层面的权益保护,其核心是创新,是如何助推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协会对三大平台的搭建并不止步于对侵权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形成区域版权发展合力,打造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与新环境,助力京津冀地区的全面发展。
当前落实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需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统筹资源,建立相关机制,整合利用三地资源集中办大事;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三地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基础先行,做好版权工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地版权协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科技支撑,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数字技术,应对新时代版权发展新局面与新问题。
目前,京津冀三地行政执法机关、司法部门、行业协会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在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机制的框架下建立起《北京市著作权案件线索通报会议机制》,形成了版权领域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同治理,构建起版权侵权问题从行业调解到行政执法再到刑事处罚递进协作的治理体系。
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愿意将协会的“全方位版权服务体系”及包括线上调解平台、“证据链”在内的技术平台及服务能力,根据津、冀两地实际需求,应用到天津、河北两地,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京津冀三地行政执法、司法的全面衔接联动,形成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新模式。未来,协会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向全国推广这一协作机制、技术平台及服务能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作者系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