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惜今 知史笃行

作者:吴雪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3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胡思得 主审 荣正通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由荣正通撰写,从国际背景、国内环境、中国领导人决策过程、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努力过程、指战员和工人等全力配合等多维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原子弹的诞生过程,填补了该领域图书的空白。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是“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一书,以回望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路来怀念和致敬为国铸盾的元勋们!来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20世纪中叶,全球冷战格局逐渐形成,核武器成为国际政治博弈中的重要筹码。当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频繁受到核威胁,生活在核阴云的重压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与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发展核武器成为维护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以纪实文学形式反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


  以史正听


  历史题材的书,首要的应该是史实准确。只有符合史实的准确表述,才会令人信服,也才会成为经典范本。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国铸盾》作者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相关的档案、图书、纪录片、新闻等资料,如相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家的传记或年谱和外交档案等,详细研读了100多种,反复比较不同材料之间的同一事件表述。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得到了亲历原子弹研制过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专家胡思得,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副总工程师李景两位专家的反复审读和指正,两位专家多轮审稿后指出了多处流传广泛但不符合史实的一些故事或细节。专家的指正进一步提升了该书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这本书以客观史实讲清楚了在中国国力极度贫弱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是怎么研制的。


  以史化人


  全书以通俗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历史场景,随着历史的演进,镜头也从一幕切到另一幕。

  全书从二战中德英美苏日竞相研制原子弹开始讲起,到美国率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并用丢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终结了二战,也从此改变了国与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模式。朝鲜战争中,美国不断施加的核威胁,让中国不得不作出抉择,那就是,尽管国力贫弱,但要想独立自主搞发展,就必须拥有尖端武器,壮大自己的国防。

  镜头切回国内,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为研制原子弹作出贡献的群像,有审时度势、英明决策的老一辈革命家,有奋勇当先的指战员,有无私奉献、自主创新的科学家,有大力协同、群策群力的全国有关地区、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原子弹这块中国国防之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家、技术员、指战员、工人等通力协作,共同铸就的!

  书中描写的一幕幕,把读者带入那个年代,带入那场历史事件的国际、国内现场,使读者感同身受,同频共振。


  以史立信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除了我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还有我们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奋斗史。讲清楚我们的奋斗史不仅可以让读者深刻理解过去的苦难与辉煌,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更能在当下和未来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力量,从而大大增强文化自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一贫如洗,缺科学家、缺科技工作者、缺科研基础,更缺支撑原子弹研制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为国铸盾》讲述了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能成功研制原子弹,是党的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们坚守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科学管理,这些贯穿全书,形成了多条线索。该书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不同维度,层层剥茧,展现中国将看似不可能变成奇迹的过程,展现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内核。

  《为国铸盾》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精神的火炬,是建立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媒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屹立世界,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原因何在?底气何在?

  《为国铸盾》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个经典案例给出了答案。

  阅读这本纪实文学的过程是听历史故事的过程,是复盘“两弹一星”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过程,读者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和自信,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以武止戈”,即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守卫中国和平和独立发展,增加世界和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