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依法保护,规范运营 助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8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日趋完善与硬件接收终端的多元化、便利化发展,精彩的体育赛事节目也逐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广大消费者。伴随这一转变,出现了网络平台盗播体育赛事节目信号,网络用户直接上传体育比赛视频、制作上传赛事集锦等未获得体育赛事举办方同意的情形。赛事主办方为了更高效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通常将网络平台直接作为诉讼对象,在权利基础选择上,也沿袭了电视节目保护的立法逻辑框架,主张体育赛事直播画面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近年来,一些地方法院也从《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构成要件综合分析,将一些类别的体育赛事节目认定为作品进行了保护,这是我国司法实践对于体育赛事节目保护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将体育赛事节目作为作品进行保护,我国经历了动态发展的演变进程。2020年《著作权法》修订前,对于体育赛事是否应被作为作品保护,以及属于哪类作品,理论和实务中均存在较大争议。依照修订前的《著作权法》,司法实践多将体育赛事节目作为录像制品予以保护。2020年9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相继作出两份再审判决,分别在巴西世界杯以及“中超”赛事著作权纠纷案件中认为,涉案体育赛事节目已达到修订前《著作权法》规定的电影类作品的“独创性”及“摄制在一定介质上”要求,将体育赛事节目作为电影类作品而非简单的录像制品予以保护,我国司法实践对于我国体育赛事节目的保护方式出现了大的转变。
2020年《著作权法》修订对体育赛事节目的版权保护产生了进一步影响。此次修订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修改为更为概括的“视听作品”,同时删除了关于作品的“有形形式”的要求,减少因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类型不明、涵盖不能、范畴不清的争议。在这种立法和司法观点转变的影响下,目前有案例认定体育赛事在机位设置、镜头切换、拍摄角度、画面选择、剪辑编排等方面可以体现个性化选择和安排,这类体育赛事节目具有独创性,将赛事节目作为“视听作品”予以保护。
目前,涉及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侵权案件中,通常涉及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确定,体育赛事节目是否构成作品,被诉侵权视频是否构成合理使用,被诉侵权行为的具体定性(即认定侵犯著作权人的何种权利),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等问题。其中,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赔偿金额是目前各界最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焦点之一。
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使用费难以计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0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赔偿。即我国《著作权法》依次将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获利、权利使用费、法定赔偿列为四种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标准,并严格规定了适用顺位,只有当前三种方式均难以计算时,才得适用法定赔偿。这是知识产权案件通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但在涉及体育赛事纠纷案件中,通常难以确定权利人损失或侵权人获利的具体数额,此情形会选择适用法定赔偿,对赔偿数额的确定主要依赖于法官对全案证据综合分析后的自由裁量。
适用法定赔偿时,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体育赛事节目类型,赛事市场价值,使用内容、使用方式,网络平台主观过错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比如,直播还是录播、全场还是剪辑、赛事知名度、赛事市场容量、赛事商业价值及实现方式等等。
近期,随着各平台对体育赛事转播争夺的激烈化,实践中出现了个别天价索赔的案例,甚至远远超出了法定赔偿的500万元最高限额。但需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及最高法院等审判指导文件,法院在行使裁量权时,法定赔偿数额的最高上限不应随意被突破。对于这类案件,必须有证据证明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获利明显在法定赔偿限额以外,才可以综合全案证据,在法定限额以外酌定赔偿数额。
体育赛事节目的版权保护涉及复杂的法律适用,体育赛事节目的定性,体育赛事市场价值确定、损失及获利评估等法律和经济问题,需秉持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尊重创新创造的原则,强化司法保护的同时,避免司法定价脱离客观现实,打破相关方的利益平衡,综合考虑法律和事实的因素给予权利人合法权益合理有效保护,促进体育赛事节目市场价值的科学实现,切实助力体育赛事产业良性发展。
2024年巴黎奥运会火热进行中,作为观众,应做到不随意传播完整赛事节目,或以切条、剪辑等方式传播赛事节目片段。而作为网络服务平台,则应现有技术条件下采取合理措施,注意做好重点赛事节目的未授权传播预警,在赛事节目热播期间对于权利人发出的侵权通知及时反应。赛事举办方也有必要与网络服务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讨推进更符合用户体验的节目提供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各界应共同重视并通过行动切实保护体育赛事节目版权,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均系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声明:《版权监管》周刊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可通过左上角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取得联系,编辑部将及时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