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盲盒”直播是什么模样?

《大红车巴黎不停播》:“拉满”观众新鲜感

作者:张颐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在传统箱式布景的舞台上,演员的左、右、后各有一堵实体墙,而想象中的第四堵墙横亘在观众与演员之间,将空间切分为戏里戏外两个维度。在奥运会这场盛大的媒介仪式中,观众与运动员之间也存在着一面更难跨越的“第四堵墙”。这面墙不只是大陆重洋间的距离与时差,也是观众面前方寸屏幕所框定的视阈。

  绝大多数人无法站上奥运会竞技场,但作为观众,人们的观赛需求正愈发向具备可交互性、参与感的内容倾斜。这其中,央视频的《大红车巴黎不停播》正是一档跨越传受边界、链接赛场内外热点的直播访谈节目。秉持“让奥运更开放”的宗旨,节目拓展了体育外延,诠释着“全民奥运”的无限可能。

  打破直播节目的“第四堵墙”,《大红车巴黎不停播》在节目设定上作出了大胆尝试:最大化减少台本限制,采取不定时“掉落式”直播,更加入人气奥运健儿空降直播间、神秘嘉宾现场揭秘的“开盲盒”模式。连主持人都不知道下一场采访嘉宾是谁的直播究竟是什么模样?话题榜上的“00后”小将会不会现身直播间?观众被节目内容的未知性唤起了观赛新鲜感与讨论参与度,从而引发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共鸣共振。

  在直播互动上,栏目策划组预先收集直播预告评论区的提问,开播第一时间就让主持人王冰冰成为观众们的“嘴替”,满足观众好奇心。直播进行时,观众的互动提问也经由主持人,即刻抛给奥运会嘉宾,从而建立起观众与嘉宾“无时差”的跨屏交流。射击奥运会冠军玩网络射击游戏也会玩得特别好吗?小孩姐崔宸曦从小到大有没有什么外号?18岁的小轮车冠军邓雅文为什么领奖时戴着簪子?……轻松有趣的问题频频刷屏直播间,活泼的话语拉近了观众与巴黎奥运会的主观距离,创造出互动式参与新情境。

  如果说提问设计只是在直播互动模式上弱化了传受界限,那么,奥运会新人分享赛场折桂经历、体坛老将谈观赛体悟的环节设置,则是架起了几代奥运人的精神连接,以及直播内容与观众情绪连接的桥梁,让观众在获得奥运会一手消息的同时,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的薪火相传。例如,中国摘得乒乓球混双金牌后,“乒乓女皇”邓亚萍做客直播间,谈起了这场鏖战夺冠背后的不易:国乒队在场下经历的是早六晚十的魔鬼训练,在场上则需面对心态、体力、战术等多重考验;在“00后”黑马邓雅文的访谈中,观众们一同见证了她“飞50次摔50次”,经历千百次摔打之后的“涅槃”之旅……在苦战背后支撑着运动员的,是一种不断归零、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正是在一代代中国奥运健儿的接力传承下,才有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荣耀时刻。

  不破者不立。在体育与媒介深度锚定的今天,我们看到,央视频等作为中国体育报道的主力军与引领者,在冬奥会、世界杯等体育大赛中坚持自我革新,一次又一次推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新媒体节目,从《不一 young的卡塔尔》到《大红车巴黎不停播》,持续以媒介力量将体育热潮延伸至赛场之外。

  体育的价值在于参与和分享。在当下的全民互动时代,央视频以创新的报道策划思路与强劲的综合生产能力,带给了观众更为多元沉浸的观赛体验,为体育大赛的开放化破题提供原动力,跑出了全民奥运时代媒体传播的“加速度”。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