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中每张照片都足以引起千百万个家庭的联想——

这里面每个人都能找到身边事

作者:本报记者 商小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多数摄影书的主题往往与读者距离太远,但这本书不一样。在展览中我不止一次地发现观众指着一张照片回忆自己的故事,我想这是照片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勾起了人们的回忆。”8月3日,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工作的王朝来到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参加《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新书发布会,向记者分享激动的心情。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发现现场的很多同行与爱好者和自己一样,大家围在现场展出的照片周围热切攀谈,在这本聚焦家庭故事的作品中找寻各自的儿时回忆。

  《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是摄影师、策展人苏月斫的最新作品,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记录了苏月斫一家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家庭生活照和绘画写生作品,苏月斫的父亲用镜头捕捉了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生活点滴——从父母的青春年华到女儿的成长轨迹,从家居的变迁到街区的风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与温情,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家庭相册,更成为一部跨越数十年的影像史诗。

  活动现场,山东画报出版社社长张晓东回顾了山东画报出版社与三联韬奋书店的合作渊源,并向苏月斫颁发了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数字资源库”入藏证书。苏月斫与出版人、山东画报出版社原总编辑汪家明,摄影家、《捧起希望》作者解海龙,《大众摄影》杂志社主编晋永权围绕新书内容,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百姓生活和城市变迁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写这本书的最初动力,是我作为一个孩子希望通过这本书增进与父母的沟通。”苏月斫表示,自己在整理照片、撰写文字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够理解父母、感悟亲情,同时也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这让她在如今的时代依然保有踏实与安定的心态。

  “摄影是叙事,不是形容。”解海龙回忆起自己曾经为摄影作品起名字时的小插曲。起初他也会为作品反复琢磨一个华丽的辞藻作标题,但后来他意识到,摄影是通过相机与摄影师的视角,原原本本记录并反映一个瞬间背后的故事,“《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真实而熟悉的身边事,这就足以引起千百万个家庭的联想。”

  为什么一部家庭摄影作品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汪家明表示,《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虽然是一部家庭影像作品,但它也在不经意间传递出周围的环境、时代的气氛。这本书打破了传统家庭相册的局限,将家庭影像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入探讨了家庭影像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文情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时代中发生的生动个体故事。

  作为该书的出版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以出版“高品位、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为特色,尤其是以“老照片”丛书为中心的影像类图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影像出版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老照片’品牌建设、家庭相册策划出版的重要举措。”张晓东表示,老照片中蕴含的安静的力量带给人内心的笃定,希望这本书像夏日里的雨水一样,在激流勇进的社会中为读者带去心中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