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市集:

“销售”精品阅读体验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5


  作为首创郎园与《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主办的都市轻文旅类文化活动,创办于2019年的北京图书市集,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分为春季场与秋季场,为作者、译者、艺术家、编辑和读者搭建线下交流平台,目前已成为读者认可的市集品牌。如2024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线下到场3.2万人,全网曝光量超2亿,在北京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图书市集主办方首创郎园内容品牌副经理常好分析了北京图书市集“出圈”的原因:活动汇集国内头部图书出版品牌,展销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等各类图书,并通过严格的选品流程保证图书品质,除图书展销外,还包含文化沙龙、手工坊体验、良阅思想剧场等多元板块,提供非遗技艺、文学大师课等丰富的交互式体验。而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图书市集打造了深度、格调与温度兼具的文学体验场景。

  “北京图书市集的起源是我们深刻认识到搭建读者与编辑之间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在常好看来,通过北京图书市集,让读者与编辑能够面对面分享关于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不仅促进文化的深度交流,更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用户反馈与方向指引。“对于读者而言,北京图书市集还提供了淘选最新、最优质书籍的绝佳机会,为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打造了一个购书与文化交流并重的平台。”


  审核严谨 标准明确


  据常好介绍,对于想要参加市集的出版单位和实体书店,团队首要评估的是参展书单的内容质量,要求书籍必须高质量、有看点,与活动调性紧密契合,并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出版单位或书店在行业内的资质与影响力,以及是否拥有高度黏性的用户群体,也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积极扶持那些书籍品质上乘、风格独特的独立书店与新晋品牌。”

  图书市集要想形成品牌,市集的运营与出彩是关键。常好认为要做好这一点,核心在于摊主、书籍及活动玩法的品质。对此,北京图书市集严格把控摊主与书籍的甄选,确保每一本书都具备影响力,每一位摊主都能传递文化价值。


  创新玩法 深耕品牌


  北京图书市集不断丰富阅读活动玩法,如作家签售、文化沙龙、旧书交换等,结合艺术文创、餐饮小吃的消费体验,让市集不仅仅是一个购书的地方,更是一场充满文化氛围的派对,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温暖。

  针对北京图书市集上的融合经营项目,常好说,市集支持跨界合作,旨在丰富市集的体验内容与场域特色。“我们不仅实现了内容上的多元与创新,还促进了产业间的深度融合,达到了‘1+1>2’的共赢效果。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北京图书市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对于想要脱颖而出的出版单位或书店,常好给出了两点建议:玩法创新与品牌深耕。“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互动环节,提升读者的现场体验,延长摊位停留时间,增加新书推荐与交流机会;可以精心打造软装布置,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更多目光,激发读者的兴趣与购买欲望。”如在2024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中,热卖的摊主如后浪、磨铁、读库等,还有“一元买下整个春天”旧书拍卖会与“书到病除良药铺”等融合经营项目,均展现了极高的市场吸引力。

  这些活动的成功也佐证了上述两点建议,一是巧妙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通过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如视觉上的惊艳或体验上的互动,有效激发读者的探索欲和参与热情,使活动效果远超预期。二是依靠品牌的力量。“读者对熟悉且信赖的品牌高度认可,这促使他们从内容的本质出发,寻找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书籍,进一步推动了销售的成功。”常好说。


  克服困难 持续发展


  在做北京图书市集的过程中,常好坦言团队曾经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主题灵感枯竭、摊主书单契合度不足、宣推效益有限,甚至遭遇大暴雨天气和读者到场人数远超预期的情况。然而,让常好欣慰的是,整个团队始终秉持着为读者呈现最佳图书市集体验的目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灵活应对。

  常好说:“我们不断挖掘新颖主题,提升摊主选书的契合度,加强宣推策略的创新与精准度。面对恶劣天气,我们迅速调整活动安排,确保安全有序。同时,我们适度迎合市场需求,丰富活动内容,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发自内心的喜欢。”

  对于未来,常好说,他们将继续深耕北京图书市集,会保持每年春季场与秋季场两场万人级市集的稳定频率,并通过不断累积经验,构建并强化品牌效应,为读者提供贯穿全年的高品质阅读盛宴。在规划过程中,团队将紧密围绕读者体验,紧跟时代热点,在坚守高质量与独特调性的基础上,灵活调整策略以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发展。“通过策划高效益的营销活动,我们旨在进一步扩大市集的整体影响力与知名度,持续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彩、更加贴近需求的市集体验。”常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