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第三期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让学员找到前行新动力——
“特种兵”式采访,在“疾风骤雨”中提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31
7月28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记协承办,河南日报社协办的第三期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结业,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骨干记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在高温与暴雨的双重考验下,走进河南兰考、洛阳学习穆青、增强“四力”,深刻感知中原大地的万物荣华。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沉浸式体验课《您好,焦裕禄》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记者段圣祺从学员变成演员,首次登台扮演焦裕禄的同事——一名来自南方的技术员,百十来字的台词段圣祺背了一下午。“我也是从南方来到兰考,和剧中的人物设定不谋而合。演着演着,我就觉得我真的看见焦书记了。我以前了解的焦裕禄太表面,如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闪闪发光。”他说。
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习穆青、增强‘四力’”主题展现场,穆青的音容笑貌以音视频的形式再次呈现在培训学员面前,学员们现场体验“跟着穆青去采访”“和穆青一起合影”等沉浸式互动,与穆青进行穿越时空的“合影”,留下珍贵纪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穆青一直都是我们的前辈和榜样。”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张晔说,“通过穆青主题展,‘勿忘人民’这几个字也有了更加生动的诠释。”“展览让我对穆青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也让我找到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回去之后认真研究穆青前辈的新闻作品,学习他是如何与人民打交道、如何在现场抓‘活鱼’的。”人民政协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汪俞佳说。
培训班上,新华社高级记者朱玉,光明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站长常河,工人日报社编委、国内新闻部主任兰海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特别产品制作部副主任马丽君,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等新闻界“大咖”,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学员传经送宝,提供了日后学习方向和创作新思路。“要敬惜文字”“要同频共振、卡点卡位”“二手料烧不出泉水鱼”“高级的稿件来自艰苦的采访”……这些凝结着实践和思考的金句,不停充实着学员们的头脑。
浙江日报社评论员张萍在课堂中体验了从评论员到记者不同新闻“工种”之间的“跨界”。在她看来,“这次集中培训交流是让各种业务理念集中冲刷大脑认知‘河床’、交叉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可以从多维的视角审视和推进原来的工作:将评论的观察味、批判味、纵横味,与重要主题通讯的采写结合起来。反过来,这段新闻报道的经历,也会强化我们对评论可读性、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认知。”
短短5天的培训,让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广青找到了新的动力。她说:“穆青先生怀着‘勿忘人民’的理念、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让我坚信‘心向往之,行将必至’;‘情怀是照亮新闻人前行的灯塔’‘伟大的文章来自于艰苦采访’等金句,则让我醍醐灌顶;扑面而来的密集信息,以及‘特种兵’式采访,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恨不得化作海绵,将所有的知识点刻在心里,把所有的热情化作动力。”
中国教育报社深度中心记者梁丹说,无论是授课还是采访,导师们的认真准备、真诚分享和谆谆教诲都令人印象深刻。“能从日常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进行一次纯粹的学习,很兴奋。”
在兵团日报社记者马雪娇看来,记者是个很神圣的职业,“我们讲述故事、宣传典型、记录真实,这一切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她认真记录每一帧课件,生怕错过了“法宝”,“经过几天的学习,我从几位导师身上学习到,优秀的报道必然与记者扎根基层细致采访、发现新闻的眼力、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分不开”。
结业前,导师们当面批改“作业”,令原本轻松的气氛有了一些紧张。导师们一改上课时的谈笑风生,以严格、拔高的标准,对每一位学员的稿件逐一点评,直言不讳,让不少学员红脸出汗。“压力很大,非常紧张。但这是最快提升能力的办法。我们不需要虚假的恭维,就需要这样的疾风骤雨。”无锡日报社记者蒋梦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