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壁垒巧打“融”字牌

作者:陈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9

  现今,全国近半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已挂牌,宁夏、江西、内蒙古、广西等部分省(区、市)已实现全覆盖。地市融媒体中心挂牌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有何影响?地市级融媒建设与县级融媒建设有何不同?未来应如何高质量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各地市融媒体中心交出了各具特色的答卷。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整合各方资源

  根据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中央财政支持的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共139个。其中,大部分已经完成整合、挂牌工作,且大多数融媒体中心都保留了频道、频率呼号和机构名称。如2019年组建的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整合了原绍兴日报社、原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拥有3份报纸、3个电视频道、3套广播频率和越牛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

  各地市成立融媒体中心后在内容质量与创新能力方面提升显著。通过加强融合传播内容的策划与制作,推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如安徽省桐城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巧打“融”字牌,高效统筹策划报道内容与报道队伍,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不少地市融媒体中心建立后,形成了涵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实现了信息的多渠道、广覆盖传播。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各类新媒体平台推出多样化的融合应用,如短视频、直播、H5、互动游戏等,既丰富了传播形式,又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

  例如内蒙古各级融媒体中心依托“草原云”融媒体平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而珠海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九霄融媒体生态系统则实现了报、视、广、网、端、微、屏、牌全媒体整合,以及策、采、编、发、评、效、数全流程再造,其自主研发的“光影珠海”云平台,则能够有效链接各供稿方、平台方、使用方,为各类用户需求和场景精准匹配相应的素材资源。

  打破各类媒体壁垒提升传播效能

  融媒体中心通过台报整合、机构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流程的优化再造。不少融媒体中心的改革打破了部门壁垒,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共享和各类媒体的互通,提升了传播效能。

  同时,各地市融媒体中心还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模式,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等多元化路径拓展增收渠道。成立于2022年的江西省抚州市融媒体中心,整合了原抚州日报社、原抚州市广播电视台,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开拓会展活动、文化教育、电子商务、政务服务、旅游研学等新领域业务,成立后第一年的传媒收入较合并前各机构收入之和翻了一倍。抚州市融媒体中心已初步构建起了“广告经营为支撑、关联产业为依托、多种经营为驱动”的全新发展格局。这类模式不仅增强了融媒体中心的造血能力,还提升了主流媒体服务民众的能力和水平。

  各地市融媒体中心在建设发展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媒体融合深度、资源整合力度,也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各地市融媒体中心应通过专题培训、轮岗交流、绩效考核等方式,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有效提升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创新技术与场景应用巧布局促发展

  地市融媒体中心要面向未来积极布局,加快形成行业新质生产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其应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广电、报纸、网络等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覆盖面。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则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地市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地市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媒体融合场景创新发展。其应聚焦新技术在文化传媒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加大对AIGC、超高清等新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机构的合作,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场景,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拓展地市融媒体中心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版权保护意识会推动流量经济向内容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地市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数据资产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培养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和团队,加强数据安全与数字资产管理,促进数据高效共享与有序开放。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互联网视听技术研究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