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青春交响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6
“潘叔叔跟我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没有忘记。他说:‘瞄准星星,总比瞄准树梢要打得高些!’”云霄把目光掠过远处那些落羽杉的树梢,望向了科创岛上那深邃的、闪烁着晶亮光芒的星空,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更远的远方,是星辰大海!”
——摘自《青春灯火》
在徐鲁的儿童长篇小说《青春灯火》(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闪闪发光的是一种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他们为自己的成长挑起必然的重担,为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复兴创造最大可能。他们是谁?他们是青春精神的代言人。
孙嘉良对好友潘伟桦讲的“要像钢铁一样顽强地生存”的一番话,振奋人心。他到采石场推半个多月石头,挣下学期上学的费用,饿了就蹲坐在石头上吃点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为听名师的远程课,在屋顶上捕捉邻居家信号,一坐就是两个半小时。后来,他研究生毕业后到很远很远的远方,执行特殊任务。家庭的困境,不会成为他勇毅前行的羁绊。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一,潘伟桦一直陪伴着哈雷、鼓励着哈雷、紧拽着哈雷,生怕他因为腿疾而掉队。在保送滨大物理系的诱惑面前,他冷静退出,为的是考进星大学习量子物理学,更为践行与哈雷许下的约定。毅然前行的同时,潘伟桦不忘修炼自我心性,期待自我达至才德兼修的更高境界。
在这部小说中,青春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青春之定义,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不同人有不同人的青春,时代不同,青春精神也就有不同内涵。最重要的是,不管哪个时代,青春精神都有它当仁不让的代言人。
通过回忆,小说家把镜头拉回战争岁月,再现为创建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小说中人物是虚构的,如小说中人物那样义无反顾的奉献是真实存在过的。加入支前队伍的柱子爷爷,在敌机空袭中满脸血迹,任凭柱子如何呼唤再也无法醒来;柱子的爹当上排长后没多久就牺牲在战场上;柱子终于在渡江战役打响前,如愿穿上军装,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徐鲁笔下,青春不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是一条壮阔又奔腾的历史长河,还是一种不因时光淘洗而消失的精神境界。从当年到当下,青春灯火不是转瞬即逝,而是一代代接续传承而至。前有周爷爷、葛爷爷,后有孙云霄、张帆帆等新一代少年。对周爷爷与葛爷爷来讲,潘伟桦们是希望是朝气;对孙云霄、张帆帆等人来讲,他们则是榜样是引领。身为承上启下、接续前后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坚力量,是挺立的脊梁。国家的强大与民族之未来,仅仅拥有一代人的青春是不够的,它需要的是永不枯竭的青春力量,需要的是永不退缩的青春斗志。更重要的是,从葛庭燧到潘伟桦再到孙云霄,投身科学研究的热爱从未消失,投身科学研究的接力从未断层。
作为一部以青春和理想为主题的小说,《青春灯火》涉及的话题有责无旁贷的重量与价值,然而,读来不仅不沉重,反而从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趣味,让阅读之境不断柳暗花明、不断辟出全新的景象来。
《青春灯火》是一首既饱含历史沧桑又充满时代朝气、既回望过往又展望未来的青春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青春是一个符号、一种信念、一种斗志、一个标签,它属于所有人,又属于小说中包括葛庭燧、潘伟桦、孙云霄在内的每一个人。徐鲁通过赤诚之书写最想告诉读者的是,青春,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气馁、永不过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