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楷模“说”楷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2
白驹过隙,转眼孔繁森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有多少人还记得他?有多少人已经忘记了他?又有多少人根本不知道他?这30年恰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我们在“天翻地覆慨而慷”之余,确实应该为孔繁森,为孔繁森那个时代写点什么。《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山东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让人感到惊喜。该书深刻揭示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并且告诉我们孔繁森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它告诉人们——特别是“90后”“00后”乃至“10后”,什么是“时代楷模”,什么是领导干部的楷模。
一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像雪山一样纯洁的、独具藏语风味特色的语言风格:
“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清晰得像起伏的山峦,像天上的云彩。”
“他大老远从山东来这儿,图个啥呢?云再高也在太阳底下,月亮再亮也晒不干牛粪。”
“挥掉泪水,祈圣灵五体投地;挥掉泪水,让歌声响彻云霄。让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好起来吧——扎西德勒。”
“聪明的人用成果说话,傻瓜才用舌头吹牛。”
“孔书记,酥油灯一拨就亮,你来了,村子就会亮堂起来了!”
原生态少数民族的语言,简约而生动形象,纯真质朴而天然,联想丰富,充满哲理,节奏感强,语言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报告文学的典型里有时代典型和邻里典型。作为时代典型,他们是先进典型、共和国的骄傲,是国家认可的、人民大众佩服的。书写此类典型,报告文学史中已有多个成功的例子,如焦裕禄、陈景润、邓稼先……关键是在写“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时,除了突显他们的榜样性、英雄性、传奇色彩、“高大上”之外,还应写出烟火气,使作品通俗易懂,更具有趣味性。如李延国、王秀丽的《张桂梅》,萧根胜的《国瓷之光:李国祯传》,都有突破,都值得称颂。今天,我们看到阿旺曲尼的《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在报告文学的画廊里又为我们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孔繁森的画像。
与时代典型对应的是邻里典型。此类典型的主人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身上没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平凡的英雄,民间的好人。作者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写人性、写人格、写人情、写人物命运,不禁牵动人心,使人落泪。因不涉及此书,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体“我”,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有时是作者,有时是叙事主体。阿旺曲尼是孔繁森的翻译、秘书和警卫人员,他的条件得天独厚,他所用的大都是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的魅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现,因此,他的作品产生了诸多冲击我们心灵的力量。
阿旺曲尼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繁森:访贫问苦、深入调查,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建“查筑水塘”,吃“牛粪烧土豆”,雪灾中嘴对嘴吸痰。抢救藏族儿童仁青,孩子父亲那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仁青是共产党救的,共产党长什么样?和毛主席一样吗?”林嘎村的酥油加工厂、亚欧村的岗巴羊加工厂、普村的青稞酒厂、“养马新道”驼队的成立,这一切都有孔繁森的贡献,都是为西藏消除贫困作出的贡献。阿旺曲尼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奔布拉楷模。
再看作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主述者阿旺曲尼,他是一个耿直、赤诚、热血的藏族汉子,有一股犟劲。作为孔繁森的翻译和秘书,他手边的总结、报告、批示一定少不了。但他极少使用二手材料,别人用,他坚决不用,他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心目中的孔繁森,让事实说话,让真情发言,让感情丰富,让闪耀着多彩光芒的、真实鲜活的孔繁森的形象再次走进读者心中,走进历史文化的殿堂,这才是他的真切希望。
通过阅读后记,我们才知道这本书是阿旺曲尼和4位作者共同创作的,是团队创作。他们以阿旺曲尼这位孔繁森精神的践行者之“口”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孔繁森形象,让楷模“说”楷模。作品不仅成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干部楷模孔繁森,更是成功呈现了藏族同胞歌颂赞美孔繁森的感人场景,充分肯定了援藏工作,弘扬了老西藏精神。主述者的精神风貌,作品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让汉藏一家亲可观、可查、可感,让读者对援藏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深刻认识。
(作者系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