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海船,还会有等待吗

作者:张鑫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2

  《等待大海船》(山东教育出版社)是郭凯冰最新写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以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清水河为背景,从儿童视角向读者讲述了一段有关“等待”的故事。看到书名,难免会让人想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贝克特所刻画的荒诞且单调的“等待”不同,郭凯冰笔下的“等待”颇具趣味性。她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与诗性的环境描摹将故事缓缓推进,为“等待”这一主题构筑出一份别样的风貌。

  马克思曾对现代社会有一句形象的表述:“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了。”在现代生活中,规则不断被打破,人们变得焦躁而混乱。这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在《等待大海船》中,郭凯冰给予了读者一个答案:承诺。水青的爷爷在清水河守候61年,只为等待儿时的那条大海船,把父亲留下的石头交还给东家后人。

  在承诺中,爷爷守护着石头,也等待着东家后人。其间,他遭到过诱惑,有人曾试图讨好爷爷,希望能够买走他所守护的石头,但被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爷爷还曾遇袭,在一天晚上,“小剃头”陈团带领一帮人来偷石头。在争执中,爷爷摔到水里,腿被划了条大血口子,左胳膊的骨头也裂了缝。爷爷这一立体化的人物塑造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

  其实,不只是爷爷,其他人物也都非常具有立体性。郭凯冰笔下的人物似乎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他们不仅表现着郭凯冰对生活的思考,也掺杂着她对人性的观摩与叩问,就像书中的五爷爷,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坚持他剃头的规矩,在给客人剃完头后,还要刮脸、剪鼻毛、掏耳朵、揉几下脖子、拍几下背。在郭凯冰的笔下,人物显得真实而立体,他们认领着属于自己的形象,作为某一类人出现。他们处在乡村之中,映衬出一种群体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独一无二。守护与等待,在爷爷的感染下成为村民共同的愿景。他们通过石头聚集在一起,不断深化着彼此之间的感情,青蒲寨变得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如果说人物刻画体现了郭凯冰对情节的构思,那么对环境描摹则表达了她对语言的把握。

  在《等待大海船》中,郭凯冰几乎在每一章的开篇都会用诗性的语言对环境进行描绘,这为小说和谐舒缓的基调和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第六章“买石头的人”中,她摹写清水河傍晚的景色:“西边整个天空都是云霞,好像在天空铺展不开,它又落到清水河里。清水河也盛不开这么多,云霞把南岸的芦苇丛、树木,都染成红彤彤的颜色……”晓畅优美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如同抒情诗一般。郭凯冰用舒缓的语调,温润的笔触,为读者编织出一幅亮丽的田园画卷,让人心生向往。

  除了诗性外,地域性也是《等待大海船》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清水河、青蒲寨、紫苏馅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词语在《等待大海船》中频繁出现,勾画出独异的地域风貌。郭凯冰曾说:“我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根植于自己生活过的村子,或者是从它上面长出的枝叶、结出的果子。”也许是对故土的依恋,使得郭凯冰在写作中呈现出浓厚的“鲁味”吧。

  没有大海船,还会有等待吗?我想这是所有读者共同的疑问。其实,郭凯冰在小说中已经道出了答案。当水青说要在网上帮爷爷寻找东家后人,爷爷说道:“试试吧,我可不想入土了,让春霖再受累。”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暗含深意。如果没有等来大海船,可能水青一家会一代一代地等下去吧。幸而爷爷在有生之年等到了东家的后人来取走石头,他们留下的石头也由爷爷给青蒲寨捐建了金诺桥。故事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尾。爷爷实现了他对父亲的承诺,也完成了对石头的守护。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爷爷、五爷爷等人物的刻画,清水河、青蒲寨的环境描摹,共同为小说构筑出一份诗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恣意地接受滋润。《等待大海船》不妨说是郭凯冰送给孩子的一份“心诗”,它既包含着郭凯冰对美好传统的回望,也寄托着郭凯冰对孩子的期待。在回望与期待中,清水河朝着大海汩汩涌动。

  (作者系济南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