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志》编撰的创新与克难

——访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主任胡久良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8

  日前发布的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中,《中国运河志》总主编邹逸麟先生撰写的《舟楫往来通南北——中国大运河》英文版被列为重点项目,这本书是《中国运河志 总述》的单行本。

  《中国运河志》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社为这部书专门成立了“中国运河出版中心”,并在该书出版后保留这一部门,筹划了更多运河出版项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志书编撰、运河图书策划等专访了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主任胡久良。

  依托专家力量 做好项目管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中国运河志》为例,大部头志书编撰难度非同一般,苏科社投入了怎样的编辑力量?

  胡久良:《中国运河志》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自主策划、投资、组织的重大出版项目。此前,凤凰集团已在组织编纂《中国长城志》,积累了一些经验。

  大型出版工程的建设,编纂组织工作是重中之重。苏科社成立了专门的编辑部门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但实际上,从凤凰集团到苏科社再到编辑部门,均倾力投入项目运作。集团领导在总体策划、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重大问题协调等方面运筹帷幄。苏科社将该项目列为“一号工程”,几任社领导奔波于一线,与参编专家面对面沟通。

  作为项目编辑部门,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专门编写了《〈中国运河志〉编纂工作手册》,明确编纂体例、行文规范,分发到全体参编作者以为参照,规范志书编纂工作;全程参与各次会议讨论,交流信息,协调各分卷编纂稳步推进。在最后的编辑出版阶段,集团层面调派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骨干编辑参与编校工作。合集团之力组成的数十位编校人员团队,精心编稿、审稿、校稿,可谓“《中国运河志》出版大会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具体来说,有哪些编撰困难,如何解决?

  胡久良:出版企业牵头组织修纂专门通志,依托专家之学养、做好项目之管理是两大要务。围绕《中国运河志》编纂工程,苏科社组建了国内顶级的专家队伍。100多位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是最为重要的依托力量。

  对于《中国运河志》而言,最大的难度是构建中国大运河的研究框架和知识体系。首次以通志的形式记述中国运河,摆在专家团队、编辑团队面前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确定志书的编纂框架。这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新的运河研究体系。其后每一分卷的编纂都是运河研究某一专业方向上的深入探究,因无先例可循,同样难度极大。

  解决这些难题,最重要的“法宝”仍然是依托专家力量。苏科社组建了核心专家组、分卷主编两方面团队。核心专家组作为“学术中枢”,负责指导制定总体框架,审议全志大纲,研究处理疑难问题,评审分卷稿件,把关学术质量。分卷主编负责起草分卷编纂方案、提交样稿、组织编纂、统稿修改。核心专家、分卷主编“分工不分家”,开放、专业的研讨贯穿于志书修纂全程。

  开拓学术研究 加强融合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运河志》有哪些创新和品牌效益?

  胡久良:《中国运河志》9卷11册,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在扬州世界运河大会上发布。《中国运河志》首次构建了运河通志的研究框架体系,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运河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首次系统挖掘、收集、整理中国大运河相关典籍文献、历史资料、珍稀舆图,全面厘清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演进和发展脉络;首次组织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正式出版……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填补了中国运河通志的空白。《中国运河志》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绩效考评优秀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江苏省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奖等荣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运河出版中心还有哪些出版规划?

  胡久良:苏科社保留中国运河出版中心,致力于长期发展。目前中心发展规划主要是3个方向:图书出版、融合出版和国际交流。图书出版方面,根据专家建议,继续策划《中国大运河专志》(4卷),已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融合出版方面,推进建设“大运河文化数字传播工程”,包括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流淌千年 数言新生”VR互动影片、“幻游红楼梦——大运河文化数字光影艺术展”等。国际交流方面,“世界运河文丛”是一套国际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共7个分册,采用国际组稿形式,组织资深研究专家,记述世界各国重要运河的历史文化,以运河为载体,开展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怎么看近10年来的运河文化图书出版?目前还有市场空缺?

  胡久良: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运河主题的出版工作有明显发展。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版了多种运河主题图书,以专题性论著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地方性运河文化著述为主,包括考古报告、出土文物研究、地方运河文化丛书等,反映了当前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大运河IP也进入了文学创作领域,例如《大运河传》《北上》等。但目前大运河文化出版仍然是相对小众的一个出版板块,在学术研究、文化普及和融合出版方面都还有发展空间,特别是现有出版产品中数字出版、融媒体出版等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