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8
晚年的陆游,在山阴老家度过寂寞的最后七个年头。说是闲居,什么都放下了,然而,一旦听到金人的消息,朝廷关于北伐的风吹草动,八十多岁的老人,激情依然一下子就冒了上来。北望中原,王师之梦未竟,又多病在身,甚至缺吃少穿,但是,家乡广阔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湖山,热情好客的乡邻,满堂的儿孙,游村、访友、观景、怀旧,还有那满屋子的书和琴、棋,这些爱好,不仅将他的日常生活填得充盈,也是他晚年过得潇洒、提升生活品质的良好方式。
陆游的书斋名,至少有十几个,从“烟艇”“书巢”“老学庵”一直到最后一个“还婴”,不同的书斋名,其实就是他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洗尽铅华,回首往事,对于年轻时的功名追逐,陆游自嘲“虚名画饼如”。他说套上“葛衣”,觉得格外轻松;他说菜根香,“糁羹珍美胜羔豚”;他说“茅屋三间已太宽”。静坐还婴室,再读王维诗,那种娴静、空灵和儒释道圆融的诗境,让陆游的身心大大开阔。“看云舒卷了穷达,见月亏盈知死生”,看云卷云舒,富贵和贫穷是一瞬间的事;看月圆月缺,它的亏盈和人的生死道理一样。还婴室中日自长,心如天地宽,这是陆游对生活一种达观的态度。他的达观,在于读书。
陆游父亲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数万卷,他是书堆里长大的孩子。《宋史》说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应该说家学是他诗文基础最扎实的一块奠基石。他喜欢书,书是他知晓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而中国诗歌史上那些巨星,就是陆游习诗的重要坐标。十三四岁时,读陶渊明的诗,读王维的诗,那些恬静淡然的田园山水诗,让他“欣然会心、至夜卒不就食”。十七八岁时,读岑参的边塞诗,那些异域风俗、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诗中那股英气与豪迈,都让少年着迷。长长的暗夜,对喜欢读书的陆游来说,正是无人打扰的好时光,窗外虫声唧唧,风吹庭树,书房中捧着书的少年如饥似渴,或默声诵读,细细品味,或奋笔疾书,笔走龙蛇。
中年陆游,先后在朝廷和地方上辗转为官,四处奔波,辛苦繁忙,但他没有一日放弃读书做学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窗外,梧桐树叶在寒风中瑟瑟作响,二更鼓声已经传来,诗人仍然沉浸在成堆的典籍中。要知事,须读史。陆游一直在《史记》《左传》《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里畅游,从中汲取营养,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功底。他初修“圣政”史,参与编辑《高宗实录》,自修《南唐书》,古稀之年,再修国史。在朝廷眼里,陆游修史的才学与见识,数一数二。
老来学习,犹如秉烛夜行,陆游把书房命名为“老学庵”,夜深人静之时,常常手不释卷,勤于修身。他有一双好眼,“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细书如蚁,他依然坚持阅读。陆游的散文,《入蜀记》《老学庵笔记》是顶峰之作。他为诗,费尽心血,一部《剑南诗稿》中,李白的汪洋恣肆,杜甫的人文悲悯,屈原的家国情怀,他都兼收并蓄,特别是对杜诗的意境,有着深刻的领悟。而他为官时写的公文、祈雨文和劝农文,不仅简洁明快,且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令人深思。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读书串起诗人的日常。他无时不在读书,晴窗读书,雨夜读书,五更读书,寒夜读书,往往一读就是鸡鸣。晚年的陆游回忆起少年时的苦读情景,依然清晰如昨,他重读这些诗文,如见阔别已久的旧诗友。人至暮年,在经历岁月沧桑的洗礼后,读书更能知其全意,而产生共鸣。
陆游留下颇多读书诗,最著名的当数写给小儿子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个读书人经历一生阅读的最有见识的宝贵经验。非读书,不明理,生命不止,读书不息。读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唯有积累才能有成,唯有和实践结合才能得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