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一部《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追溯张元济与教育、出版事业的不解之缘——
让后人多面认识张元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3
张元济当过交通大学校长?我们了解张元济,主要基于他主持商务印书馆的成就和贡献,而张元济之所以能够和商务印书馆发生关联,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6月29日,在张元济家乡——浙江省海盐县的张元济图书馆,一场《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新书分享会上,嘉宾们从各自视角发现该书的出版价值。
“正是在译书院印刷过程中,他碰上了夏瑞芳,从此才和商务印书馆有交流;正是在南洋公学期间组织了译书,所以他对整个出版流程,包括译者和作者的选择、稿件的鉴别、版税和著作权的归属、报酬的分配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志强讲述道。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1898年,张元济南下上海,先后出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总校兼代办院事一职,其间曾任代总理(校长)职。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共31.5万字,发掘、采集、整理张元济一生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相关的档案和史料,不仅包含其1899年至1903年在南洋公学任职期间,也包含任职前后数十年间的档案史料。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总编辑冯勤说:“10多年前,我们出版了《张元济年谱长编》,今天又出版了史料汇编,这也是我们出版社一贯的风格,能多为学术界提供一些史料,这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情。”
在张元济图书馆馆长詹志浩看来,《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的出版,不仅有利于资料的集中完整传承和张元济研究的深化,还有助于后人更完整地认识张元济,了解他的伟大之处。
这部史料集的主编张人凤先生,今年已是84岁高龄。他是张元济之孙,1960年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几十年数学老师,20世纪80年代末起从事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可谓成果斐然。
“张老师个人以及和其他老师合作的成果,包括著、编著、编、辑、译等等,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5种之多。”令张元济图书馆原馆长、张元济研究会秘书长宋兵十分敬佩的是,“他是把这个事情当成责任、当成事业来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借鉴。”
又是什么让张人凤在耄耋之年仍不遗余力地进行资料搜集与积累,将张元济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汇编成书呢?
“虽然张元济先生在交大(前身是南洋公学)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交大校史研究的著作、大事记、资料汇编、博物馆陈列都提到了这位交大第二任校长。”张人凤有感于交大方面对张元济这段历史的重视,另外一方面是张元济一生对交大有深厚的感情,即便是离开交大去了商务印书馆之后。
诚如张人凤所言,在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张元济在南洋公学及译书院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同时可见他离职后多年间对学校办学的关心,以及与学校创办人、多位校长、教师、校友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汇编十分考验编者的眼界和学力。”何菲是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校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也是该书的另一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的丰富馆藏与数据库资源,拓展了该书的史料来源。
“我是商务印书馆的员工,来海盐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这里是张元济的故乡,同时也是张元济研究的一个大本营。”商务印书馆编审、商务印书馆馆史专家张稷感慨道,在海盐,有不喧嚣、不嘈杂、不功利的这样一群人,像宋兵做了多少年的特别基础的工作,还有张人凤这样的灵魂人物,“像大家长一样,他在,大家心安,就觉得这个事业有不一样的色彩,张人凤老师身上还有张元济先生家传的风范,务实、谦虚、言传身教”。
“像前面张稷老师说,其实我们都是‘老商务’,对我们编辑来说,一直在践行和学习张元济先生的出版理念。”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说。
张元济的文化IP浸润着今日“书香海盐”。海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胜娟介绍,近年来,海盐县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张元济先生‘扶助教育、启迪民智’的思想理念,先后建成张元济纪念馆、张元济图书馆、元济高级中学等文化教育事业设施;举办6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成立张元济研究会,整理出版4部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连续举办10届张元济读书推广活动,在张元济图书馆常态长效开展“涵芬展览”“涵芬沙龙”等涵芬系列品牌活动,全面营造“书香海盐”的浓厚氛围,激发市民群众的读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