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枢纽成都”专题

用小故事体现大主题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2

  6月14日,随着首列动车组驶入天府动车所,西南地区最大动车所建成投用。6月15日《成都日报》头版一张俯瞰天府动车所的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枢纽成都”这个概念也随着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报道、一条条短视频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成都日报》通过纸端同步的方式,展示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今发挥枢纽优势,以更快、更稳的步伐,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迈进。

  在本地内容上找亮点

  6月5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对于成都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媒体要讲好地方故事,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就一定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推出一系列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而如何充分挖掘地方重要新闻?如何在本地内容上找到亮点,掌握流量密码?首先要发挥地方媒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优势,既要有宏观的思维,“跳出来”认识地方新闻的价值,更要从读者的角度,寻找选题切入角度,进一步拉近媒体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可以说,“枢纽成都”专题让更多人看到了成都的多个侧面,看到了成都发展的澎湃动力,让成都人骄傲自豪,信心倍增,让外地人对成都更了解,有了更多合作共赢的意愿,“枢纽成都”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铁道上国内外班列飞驰,到天空中客货航线持续繁忙等不同角度,感受成都鲜明的时代坐标。

  在细微处挖掘切入点

  “枢纽成都”很重要,可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仔细想想,要想说清楚、讲明白“枢纽成都”这盘大棋,要想让大众理解这其中的重要意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一个重要的选题,《成都日报》交出了一张鲜活的答卷。

  “枢纽成都”专题给读者捋出成都密集上新的国内国际航线,除了报道各大航司纷纷增投运力、拓展航线、加密航班,更重要的是,让人体会到了成都正在进一步提升枢纽功能和效应。读者可以看到,成都的枢纽不只是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借助网络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创新传播渠道,天府文化正在成为流量密码,通过推进“五大枢纽能力”建设,成都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跨越时空与世界紧密相连。

  无论是文字稿件,还是短视频,“枢纽成都”专题中的每一篇报道都不冗长,而是从读者、用户感兴趣的角度,从群众身边出发,找到切入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清楚一件事,让宏大的蓝图“落地”到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看懂成都“何以枢纽”,而不是用“我讲给你听”的说教进行信息传达。专题报道充分挖掘与读者生活紧密联系的当地新闻素材,使地方媒体成为百姓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打好地方牌,对政策宣传也产生积极作用。

  不追求篇幅上的长短,并不妨碍《成都日报》“枢纽成都”这个专题做精做深。将消息报道变为深度报道,是地方媒体在报道地方重大选题时的不二选择,更容易发挥其近水楼台的优势,而跟踪式、蹲点式等报道也避免了新闻同质化,将给媒体带来可观的阅读量。

  面对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地方媒体需要拓展采编渠道,推出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报道。以“枢纽成都”专题为例,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不仅推出了一组海报,生动诠释“五大枢纽能力”,还推出了《开放成都新观察:一杯咖啡看枢纽》短视频报道,从一杯咖啡出发,探寻打造一座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关键,见证“枢纽成都”如何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