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主阵地 突出主平台加强主动性

作者:本报记者 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2

  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增强互联网思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做好“党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多家地方党刊的主要负责人,在采访中听到了地方党刊对以上问题的实践,也听到了地方党刊领导人的深度思考和打算。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媒体融合新格局下,党刊应坚守“党刊姓党”不变,以“守牢主阵地、开拓新领域,突出主平台、提升新水平,加强主动性、激发新动能”为思路,进一步推动全媒体深化改革和智慧转型提质升级,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更大力量。

  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贺弘联:

  对于党刊而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优质的内容是进行融合创新的最大优势。因此,在进行融合创新时,党刊应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强化舆论场头部引领效应。要做更多的“党刊+”,就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新思维、新制作、新业态改造内容、提升质量,不断打造新质传播力;以年轻人更喜爱的方式做好理论传播,用理论的思维、新闻的视角、评论的特色,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故事;紧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前沿,努力提高网络素养、技术素养、算法素养,把装满“守正内容”的脑子植入技术思维的“创新代码”,充分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创新业态。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总编辑、编委会主任薛萍:

  党刊不仅是党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也是党建工作创新需求的策划者、推广者,“党建+”多元服务的供应者、执行者。地方党刊一方面可以聚焦“党建”主业做大产业,充分发挥党刊在党建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以党建为主题的集品牌策划、内容生产、整合传播于一体的定制化服务,努力实现品牌优势、媒体优势转变为经营优势,推动发行与非发行新旧经营板块的动能转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党刊可努力拓展多元经营新赛道,探索“党建+展陈”“党建+智库”“党建+出版”“党建+融媒”等新业态,通过可视化和数字化产品、融媒技术和服务的升级,持续丰富党刊融媒产品的“工具箱”,增强全媒传播体系的变现能力。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总编辑、董事长张军兴:

  在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党刊要紧扣自身特色,发挥传统优势,进行融合创新,大力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努力实现双效合一,切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特别是要结合自身特色、图片资源、党史底蕴、研究能力等特色优势,构建“党刊+”服务体系,面向机关单位和市场主体提供一体化策划、全网化生产、清单化执行、渠道化分发、数据化运营和目标化结项的全媒体整合营销一揽子解决方案。

  贵州日报报刊社副总编辑、《当代贵州》总编辑范朝权:

  党刊要强化“融策划、智采编、优制作、动传播”在策采编发融全过程中的体现,充分用好用足网、微、端等平台,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当代广西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波:

  当下,党刊应立足现有的人才、渠道、品牌等资源,充分发挥权威信息来源和内容优势,从“融”出发、向“新”而行,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大力推进内容生产融合与传播渠道融合,将最核心的生产力放到最活跃的互联网生产线,让党刊声音覆盖更广。同时,要增强市场意识和产业思维,探索发展“党刊+政务服务商务”的创新型运营模式。

  《福建通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梅晓敏: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刊同样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党刊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据地、大本营,除做好微信公众号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商业新媒体等平台资源“借船出海”,提升党刊的综合传播力。同时,以活动为抓手,如建党知识竞赛、图片展、系列主题采访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宣传党的历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发挥党刊作为喉舌的重要阵地与职责。

  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总编辑李文亮:

  党刊的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加强优质内容生产上做文章,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上下功夫,立足发挥党刊品牌优势,通过实施“党刊+”不断做大事业增量。要进一步融汇专家资源,邀请更多专家等专业力量参与内容生产,提高内容专业度。要进一步融合媒体资源,通过内容共创、资源共享、传播协同等实现互利共赢。要进一步融通社会资源,通过合办活动、相互工作融入等方式,丰富拓展党刊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形式,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