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成长中展望未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6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复苏,票房大幅提升,宣发形式日趋多样,内容质量与口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电影人如何持续深耕精品创作,为观众贡献更多题材多元、类型丰富的口碑佳作?科技创新如何赋能电影产业优化转型?这些都是不久前举办的以“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主题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所讨论的话题。


  丰富内容

  找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满满的活力。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多元化、精品化内容的需求愈发旺盛,而不少行业问题也随之出现。

  艺术片过少,且上映后缺少档期的问题愈发突出。“艺术片因缺乏发行渠道,市场空间有限,亟须行业关注。”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一语道破当前艺术电影的发展困境。在他看来,艺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电影的反哺。而在两者的关系上,王长田认为,电影公司的首要需求是生存和发展,商业片是支撑电影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公司壮大后,可以反哺艺术电影和艺术创新。“商业片的成功能为艺术片和创新提供支持,而艺术片和创新则能提升电影质量和观众口碑。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国电影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迈进。”

  去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网络爆火,其艺术性的画风至今被不少网友津津乐道。对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乘胜追击,《中国奇谭》首部动画电影《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定档2025年暑期。借此,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给出了解决商业性和艺术性如何实现统一的“药方”:强化IP 开发,破除产业壁垒。

  在王健儿看来,仅靠票房收入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无法实现影视产业的长期健康繁荣。而借助IP后,影视行业具有了跨界整合和合作的能力,与各种商业品牌合作会大大提高商业回报。“如今,创作者不断涌现,观众选择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开阔,电影产业整体呈现出向好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IP的系统性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性开发,不仅能解决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矛盾,还能为观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渠道端而言,掌握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也尤为重要,进行多元化的内容开发成为重要方式。过去一年,IMAX与阿里影业合作推出的《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大获成功。对此,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表示,多元化的内容开发虽然短期内未必能显著提高票房,但利好发生在长期。“多元化的内容开发不仅能够吸引新观众,还能够将之前流失的观众重新吸引回来。未来,我们计划继续拓展开发多元化的内容,包括举办更多的演唱会、电竞比赛和体育赛事等,以增加观影黏性。”


  注重合作

  参与全球电影产业大循环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真正走向世界,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不仅需要对本土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还需要与国际电影产业进行深度合作。

  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对此表示赞同,在她看来,从制作和发行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地走向国际。“无论是制作端还是发行端,中国公司和电影人都应以极其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全球电影产业的大循环中,加入国际编剧工会、行业工会和演员工会,以便与国际制片公司、制片人、导演及演员进行谈判。”为此,应旭珺还以电影《解密》为例,讲述了参与全球电影产业大循环的重要性。当时,《解密》需要一位美国重量级演员参与,但由于好莱坞工会罢工,找到合适的演员非常困难。后来,华人影业通过巧妙的方式与美国演员工会谈判,最终找到了一位优秀的美国演员。

  电影除了制作以外,还包括发行。应旭珺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发行网络和新媒体,以及各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发行渠道,将中国电影内容和华语内容传播给更多观众,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目标。

  孟丹青也表示,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是IMAX的重要目标之一。他表示,IMAX在海外的庞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帮助中国电影在各个国家放映。“IMAX不仅可以提供最佳的观影体验,同时还可以进行营销,帮助中国电影公司与一些海外发行公司展开合作,这是IMAX在未来5年内的重要目标之一。”

  电影质量是赢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关键。中国电影要通过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表示,博纳影业致力于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电影作品,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在接下来的10年中,博纳影业计划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加速向国际市场迈进。“我们正在开发中国企业家在华尔街的故事,对标的电影是《华尔街之狼》,以及国安情报人员在海外追捕间谍与隐蔽战线的斗争故事,对标的电影是《谍影重重》。博纳影业未来几年将努力在类型电影上实现更加国际化的表达,这不仅会填补中国在世界电影中这一类型的空白,也将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影响力。”


  双轮驱动

  以创意为核心的本质不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产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谈道,AI是近两年大家关注的最大变量。目前,大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技术革新终于给电影制作和内容创作带来了巨大变化,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方向。据李捷介绍,目前阿里影业的各个团队正在进行广泛讨论,并计划未来3年内在一些剧集和电影中大规模应用AIGC技术。“目前,阿里影业在国内投入了7个影棚,全部用于虚拟拍摄,这将大大降低科幻电影、灾难电影和非现实主义写实电影的拍摄成本。”

  “电影与技术的关系不言而喻,新技术的出现应被拥抱。”王健儿希望AI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创作的伙伴。“希望通过与更多有志于AI研究和实践的年轻人进行交流,推动AI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传统创作经验丰富的导演如黄建新也非常关注AI,并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表明AI在电影创作中的潜力会越来越受关注。”

  应旭珺也强调,AI的工具化将推动影视创作的大众化和民主化。以前,影视创作技术掌握在少数电影工作者手中,但AI的便利和高效使更多普通人和PGC(专业生产内容)创作者能够参与其中。“在AI的帮助下,更多人能够参与影视创作,拥有更多话语权,创造更多可能性,从而在大众层面引领热潮,推动整个行业和技术向前发展,并带动小众影视创作的专业化发展。目前,短剧的火爆就是例子。”

  于冬也认为,在电影发展历程中,数字资产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此,博纳影业今年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从短片、形象和数字资产的形成及积累开始做起。“数字资产不仅涉及人物造型问题,还涉及创造数字人等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资产,这个数字资产会伴随其一生,如同其身份证号码、知识产权。”

  不过,技术的升级目前并没有改变电影创作的本质。李捷认为,电影是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的艺术,而非靠技术和科技驱动的艺术。“所有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服务于创作。从工具端进行改变,AI在未来3—5年内,将主要作为一种优化手段,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这对传统影视制作的创作者来说,以创意为核心的本质不会动摇。”

  对此,王长田也认为,行业对于AI的过度期望或恐慌都是不现实的。在他看来,从当前情况来看,主流电影工作者已经在应用AI以及原有软件的升级版和AI转化版本。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当下AI还远远达不到电影级作品的需求。“真正将AI成熟应用到电影制作中,使其制作的画面能够直接在大屏幕上放映,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目前,已经开始局部提升和改善。”

  应旭珺表示,国外对AI技术更加警惕,已经开始进行许多立法讨论,包括知识产权和对创作者的保护。“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也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共有14部影片入围,其中包含4部中国影片,分别是管虎执导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魏书钧执导的《阳光俱乐部》、张大磊执导的《星星在等我们》和顾长卫执导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