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书为津梁 山海可平
——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扫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9
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部分获奖者和与会者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跨越山海,奔赴热爱,他们来了。6月18日,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15位在向海外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翻译家、出版家、作家获此殊荣。对他们来说,此次获奖是一项荣誉,更是一次庄重许诺。
广泛推动交流合作
《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化要略》《唐代诗选》《活着》《原野》……经由埃及翻译家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之手,这些涉及领域广泛的译作走进埃及读者中。
“翻译总是意味着,你在翻译这个语言里的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丰富的文化,你必须永远不停地学习。”有着一头金色秀发的德国翻译家白嘉琳也是一名汉学家,在她看来,文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使者。她对未来的期望是,在国际上,中国作家不仅仅被视为“中国”作家,而且是世界文学作家。
曾任冰岛驻华大使馆公使参赞、副馆长的冰岛翻译家拉格纳尔·鲍德松长期从事中冰翻译,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鲜活,易于理解和表达。他深入研究中国,向冰岛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中国故事,主要译作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冰岛文版,以及《论语》《道德经》。
意大利翻译家傅雪莲在《人民文学》意大利版杂志《汉字》担任责任主编。她专注于当代文学及其翻译,涉猎广泛,译著作品获得众多国际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认可,她的主要译作有《兄弟》《第七天》《文城》《三重门》。
多年钻研中国戏剧及中韩戏剧文化比较研究的韩国翻译家吴秀卿,历任韩国汉阳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会长,推出中韩文著作、论文、剧本翻译共150余部,主要译作有《中国古代剧场史》《雷雨》《茶馆》。
俄罗斯翻译家穆凤玲精通中俄互译,译文精准优美。她积极推动中俄出版界、学界的交流合作,为俄罗斯读者了解中国、感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主要译作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以及《晚唱》《最慢的是活着》等文学作品。
联结民间友好纽带
阿尔巴尼亚知识出版社社长、阿尔巴尼亚出版商协会主席贝特利特·于梅尔长期致力于促进中阿出版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中阿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经由他手推出的作品有《红楼梦》《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等。
“我们坚信,文学和文化交流是促进和平与相互理解的有力工具。每出版一本书籍、每支持一位作者、每讲述一个故事,都是在为世界和平的大厦添砖加瓦。”作为法国丝路出版社社长及创始人,法国出版家索尼娅·布雷斯勒曾数十次前往中国的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考察访问,推出60余部横跨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图书。她说,只有传播不同的声音、分享不同的视角,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期待着与我的中国和国际同事继续携手同行,向一个不同文化交汇融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未来不断奋进。”
“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是日本百年老店内山书店的店训。作为内山书店董事长、第三代经营者,日本出版家内山籬带领内山书店引进出版了《宝林传译注》《现代中国语基础》等中国图书,是中日两国民间友好的桥梁纽带,每年在日本发行中国书报刊10余万册(份)。
塞尔维亚出版家戴扬·帕皮奇是塞尔维亚出版商和书商协会创办人、主席,拉古纳出版社社长,他曾组织多场中塞作家、出版人交流活动,在当地掀起中国热,出版的作品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
鲜活讲述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离不开笔耕不辍的作家。西班牙作家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长年在西班牙媒体撰文介绍中国内外政策,著有《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等,帮助西欧地区民众了解中国。他推动成立西班牙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促进西班牙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先后到访中国50余次的法国作家皮埃尔·皮卡尔是法国当代中国国际发展和研究中心创始人、前任主席,他以一个知华、爱华、友华的法国人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著有《20年后的中国和世界》《“丝绸之路”的复兴》。
曾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的德国作家卜松山,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推动中西跨文化交流,提倡“把陌生文化当作一面镜子”,与中国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著有《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中西哲学方法的对话》《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
美国作家安乐哲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他创立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结构性比较阐释方法,曾担任《东西方哲学》主编,创建《国际中国书评》杂志,著有《经典儒学核心概念》等。
“中国文学这份献给世界的礼物,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魔法宝箱,男女主人公赠予他人的越多,自己所收获的就越多,宝箱也会越装越满。”美国作家宇文所安致力于长期而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华人文经典,为推动中西学术对话与发展搭建起沟通合作的桥梁。在他看来,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人们可以在快乐中共享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