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

把试点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工程

作者:本报记者 赵新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3


  延安故事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腰鼓五劲娃”产品。延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延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圣地和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陕北黄土风情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延安市在版权保护、管理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方面,展现出了创新与实践的典范。

  去年,延安成为中宣部批准的全国第二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之一。日前,延安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寻找开展新形势下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民间文艺版权资源丰富


  延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驰名中外,民间民俗文化更是绚丽多姿。

  延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文芳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延安境内目前现存民间艺术门类有170多种,特别是以陕北民歌、唢呐、说书、道情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曲艺;以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等为代表的民间鼓舞;以安塞剪纸、农民画、延川布堆画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及以富县泥塑、志丹刺绣、黄陵面花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其中,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陕北民歌、安塞剪纸、延川剪纸、子长唢呐、陕北道情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安塞剪纸更是代表中国剪纸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展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孙文芳说。

  据了解,延安市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开发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民间艺术家创作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民间文艺作品。2022年,由市曲艺馆和市曲协创作的《看大桥》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市民协和吴起县文联创作的《擀毡调》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多年来,有许多民间艺术家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延安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极大地提升了延安文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高介绍,近年来,市文旅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民间文艺保护基础,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共搜集、整理10个大类1000多个项目,形成了完整的民间文艺名录体系。先后编撰《安塞腰鼓》《延川剪纸》等40多种民间文艺校本教材列入课程。建成延安非遗陈列馆、陕北说书馆等15个民间文艺传承场馆,6个传承保护基地,100个传习所。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川鑫表示,开展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我国民间文艺传承、利用、保护和弘扬的版权问题,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制定提供实践支撑和依据;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民间文艺版权对话交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延安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开展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将进一步提升延安市文化软实力和陕北文化影响力。”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杨宏兰说。


  良好环境助产业发展


  “延安民间艺术绚丽多姿,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因为民间艺术家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虽然靠着自己的巧手和金嗓子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他们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无法转换成商品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孙文芳的一席话道出了如今多数地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面临的困境和现状。

  作为延安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先行先试单位,延旅集团执行董事、延安故事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沙娟介绍了延安故事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在版权创造与运营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成立于2017年的延安故事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秉承“所售皆文化,所见皆原创”的原则,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我们努力做到让文化不仅仅只存在于书籍或文献中,而是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并引起情感共鸣。”沙娟说。据了解,由延安故事推出的“延安印象丝巾”“小青马”“腰鼓五劲娃”“宝塔山纸雕灯”“抗大茶具套装”等产品不仅在设计上融入了延安独特文化元素,且在材质、工艺等方面也注重体现当地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性,获得市场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延安故事将版权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积极建立并完善研发设计版权保护制度;包括资产统计、管理、审计等规章制度,做到研发环节版权保护、版权资产权属明晰、管理规范,形成科学管理、有效运用的保护版权机制。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当地营造的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据了解,近些年,延安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深化版权治理,提升版权工作效能。2021年,依托中国(陕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延安中心,设立了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镇3个首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层工作站,为社会大众、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2022年,成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联盟,有效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版权宣传活动,引导全市人民树立崇尚法治、鼓励原创、弘扬正气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延安高新区紧紧围绕“文化+科技”,依托“陕西省版权工作服务站”,发挥产业和服务优势,优化版权服务机制,强化版权保护,不断激发创新动能。


  全力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


  为大力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今年5月8日,延安市委宣传部发布《延安市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开展民间文艺普查、作品备案、版权登记、宣传推广、版权转化等工作,大力培育延安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示范园区(基地)、示范单位,推动延安民间文艺版权高标准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益运用。

  马川鑫指出,要深刻理解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广泛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加快推动构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机制,健全促进民间文艺发展社会服务机制,推动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版权故事,提升陕西民间文艺的知名度、传播力、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延安将坚持“分类认定、分类保护”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从民族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10个方面开展民间文艺资源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印《民间文艺名录》,建立延安市民间文艺作品数据库,动员组织相关权利人将其民间文艺作品进行备案。探索实行校地合作,开展“民间文艺与黄河文化”“民间文艺与乡村振兴”等民间文艺版权相关学术、课题研究。实施民间文艺文化品牌培育行动,围绕鼓乐文化、戏曲文化、民歌文化、秧歌文化、曲艺说唱文化等民间文艺,培养骨干人才、制订保护计划、建立传承保护基地。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多元,集制作、体验、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民间文艺文化产业链。遴选一批延安市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企业,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据了解,延安市高新区将从登记确权保护、健全完善机制、搭建转化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以版权助力民间文艺文化传承发展。探索开展版权保护评优评先推选工作,进一步提高版权作品登记工作影响力和服务水平,提高作品的应用转化,激活企业版权资源开发,激励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延安市文联将通过“延安文艺大讲堂”、文艺“六进”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大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相关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普及。深入开展延安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探索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开发之路。

  作为文化企业,延安故事将积极探索“文创+”融合发展模式,与旅游业、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商业等跨界融合,以“文创+”思维赋能更多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推动文创融入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及非遗产品的工艺改进和功能创新,用品质讲好延安故事。

  “要按照‘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实施民间文艺资源普查行动、民间文艺保护研究行动等五大行动,以先行先试县区、单位企业为撬动点,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的路上先行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工作实效,注重总结提炼,切实提高试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把延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打造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作出延安贡献。”杨宏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