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少年读中国》特别直播全网阅读量破3亿

赴一场“读书妙游”,穿越文化中国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3

《少年读中国》节目剧照。 河南广播电视台 供图


  日前,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少年读中国》特别直播活动在全网重磅推出,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少年读中国》用“实景拍摄+剧情演绎+情景重现+后期包装”的形式,以6名中小学生的视角,通过6本书籍,讲述“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时代中国”的生动故事。截至目前,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2000万+,快手总浏览量3200万+,抖音总阅读量800万+,全网浏览量破3亿,在广大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借少年之眼 跨越时空探寻历史中国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少年读书声,俯仰即中国。节目通过“溯源”“走进”“对话”“阅读”,层层推进,串联起少年对历史、文化、时代的沉浸式感触,展现磅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激发少年们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亲眼见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6名小领读员分别在书架上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在翻开书的刹那间,开启了各自跨越时空的“读书妙游”。

  直播第一篇章“历史中国”借助领读人和读书少年的穿越之旅,带领观众朋友一起走进了书中的世界。在《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少年“近距离”感受商代的文化氛围,亲眼目睹甲骨文的诞生,与商王武丁和妇好将军跨时空“对话”,共贺国泰民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单元的拍摄中,导演肖俊文精心选取具有河南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安阳殷墟甲骨文,并设计了与书籍相应的剧情。“我们联系了安阳市飞翔学校,选拔一批小朋友跳甲骨文体操和参与诵读。小朋友带着‘动’起来的甲骨文体操给妇好凯旋庆功,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古今对话、思想碰撞。”回忆拍摄过程,肖俊文直言小朋友们的表现最令人瞩目,“因为安阳殷墟博物馆营业期间人流量大,拍摄进度一再拖延,跳甲骨文操的小学生下午3点都准备好了,但直到下午5点才开始拍摄,为了配合拍摄效果,小朋友一共跳了整整5次。他们的表现不仅让我们感到欣慰,更让大家看到了新时代少年的风采和担当”。

  在《文明的地图》中,应天门缓缓打开,领读人和少女穿越回到大唐盛世,给神都洛阳市舶司的官员带去了一些来自未来中国的震撼,也带观众一同体会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传承绵延。谁能想到,女孩和领读人还完成了一次带领大唐市舶使来今日洛阳的穿越之旅,古典气息的今日洛阳,身着唐装的大唐市舶使穿越其中毫无违和。

  “其实在最初的设计中,并没有古代人物穿越到现代的故事体现。”导演李晶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透露,原本的设计中,故事发生在洛阳的明堂、定鼎门、隋唐城等地方,但计划拍摄期间正是洛阳牡丹盛开的时候,各处都是满满的游客,要想使用这些场景拍摄纯古装的情景再现镜头,几乎是做不到的。“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让古代的人物穿越到现代来,感受一下现代的繁华盛景。”李晶的想法得到了导演组的一致赞同。李晶连夜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种颠覆式的修改其实是非常冒险的,如果出错就没有再重来的机会,好在最后呈现的结果没有辜负我们的辛苦和冒险”。


  以书香为媒 行走河南品味文化中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少年读中国》从开拍到成片播出,仅用了8天8夜,堪称奇迹。导演组5支团队分赴河南十几个地方,从郑州、安阳拍到信阳,再从商丘转场洛阳,上山下水飞天……最终完成52分钟的高品质呈现。

  “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在直播第二篇章“文化中国”,少年人在嵩阳书院诵读《诗经》,实地领略巍巍嵩山挺立于天地之中的豪迈气概,用心体味中原人从古到今一以贯之的壮阔襟怀。其间,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和学生们共同演绎的《鹿鸣》更是点睛之笔,古朴拙雅的器乐演奏,辅以意境悠远的吟唱,再搭配少年人清亮的诵读声,完美展现了什么是古今融合、什么是文脉传承。“这个节目让我更能体会到《诗经》的力量,我以后也会好好学习和读书,学习更多中国文化。”郑州市文化绿城小学学生张轶莀看完节目后收获满满。

  《诗经》作为一部“大部头”书籍,如何在10分钟左右给孩子讲清楚,这是一个难题。“开始我们想呈现《诗经》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但如果讲太热门的故事有点趋于雷同,太冷门的故事又怕引不起共鸣。”在一番纠结后,导演李睿决定从《诗经》的来源着手,告诉孩子们《诗经》是怎么来的、《诗经》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从采诗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个完整的《诗经》发生现场,前后连贯,辅以接地气的现代元素,把难懂的《诗经》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就像拉家常一样,看起来也会妙趣横生一些,再加上精美的画面和场景的还原演绎,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诗经》中对应的场景,增强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让孩子们读起来更有乐趣。”李睿说。

  在第二篇章的《世说新语》部分中,领读人和少年的脚步来到了商丘应天书院,在这里,少年们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发掘文化的魅力、感知文化的震颤。


  以精神为帜 逐梦太空歌唱时代中国


  除了历史与文化的交相辉映,《少年读中国》还将笔墨延展到时代中奋进的当代中国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90年前,红军将士用双脚走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走出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90年后,立志要阅读中国的少年重走长征路。在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镰刀锤子的红色旗帜下,以红小鬼吴小锁和他的马刀为引,领读人带领少年们走进了《长征路上小红军》的故事,穿越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传承并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那年,13岁的红小鬼吴小锁手拿马刀在前线侦察,在敌人的炮火中冲锋,他的马刀刺向敌人,高呼:“只有战死的红军,没有投降的红军。”今日,同样10多岁的少年佩戴红领巾,手捧书本,在窗明几净的环境琅琅诵读。《长征路上小红军》的领读人深情地说:“在红二十五军的队伍里,有不少来自河南新县、湖北红安县的红小鬼……”

  在《中国航天员:太空追梦人》这本书中,少年的脚步迈入了广阔宇宙。面向星辰大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逐梦太空。少年们沉浸式打卡,把飞天梦种在心中,也展现出河南人民勤劳、朴实、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

  为了完美承载“时代中国”的宏大叙事,项目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创新的“拍摄脚本”,将教育性与娱乐性巧妙融合。“我们利用先进的特效三维技术,构建出令人惊叹的虚拟航天空间,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还原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融入未来感十足的科幻元素,让孩子在享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脉搏。”导演谢丽亚说,这样的视觉包装不仅满足了少年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成功地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宇宙的梦想种子。

  “在情节内容的编排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既紧张刺激又富含科学知识的‘太空任务’。”谢丽亚介绍,从接受挑战的那一刻起,小主人公就带领观众,解决一个个难题,每一次难题的解决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推进,也是对航天知识的一次生动讲解。“这样的设置不仅保证了故事的吸引力,也让孩子们在跟随角色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勇于追梦、坚持不懈的精神。”

  “不眠夜,不眠夜,还是不眠夜,累得直哭,节目准时播出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好骄傲。这是河南广播电视台送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希望少年们看过之后,能从中感受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现代中国的读书快乐。”谢丽亚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