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稿中隐性差错的识别方法

作者:赵梦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7


  核心阅读

  面对隐性差错,识别是关键。要想准确识别,突破在“疑”。明代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对编辑来说,只有敢于质疑、善于生疑,才能更好识别隐性差错。这既需要充分的积累,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编校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而消除差错是保证编校质量的基本前提。根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编校差错是指文字、图片、符号、格式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标准,或逻辑性、知识性等的错误。在编辑过程中,为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可将在书稿中发现的差错分为显性差错和隐性差错两类。显性差错指明显的错别字、病句等差错,往往较易识别,有统一的判定、核改标准;隐性差错则较为隐蔽,“躲”在通顺的语句背后,一般字面无错而语义有误,想要核改需要具备更广的知识面,进行更深的思考。

  面对隐性差错,识别是关键。要想准确识别,突破在“疑”。明代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对编辑来说,只有敢于质疑、善于生疑,才能更好识别隐性差错。这既需要充分的积累,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一要“高瞻远瞩”,跳出思维局限。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出版物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我们要将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高政治敏锐性,才能不被隐性差错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蒙蔽,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模糊认识、不良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防止“低级红”“高级黑”,守好守牢红线底线。

  二要“瞻前顾后”,跳出字词局限。编辑要有整体性理念,将全书视为统一整体,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时看单独的句子并无问题,但经与前后文对照会发现文题不符、图文不符,或者对同一概念的阐述前后有出入、关于同一人物的信息表述有偏差,甚至出现叙事说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前后矛盾等错误。同时,要关注书稿中叙述顺序的一致性。如某书稿前文讲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后文展开论述时却先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讲科教兴国战略,最后讲人才强国战略,前后对应关系错位,在编辑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其中的疑点,避免文意混乱。

  三要“左顾右盼”,跳出本稿局限。审稿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稿本身的知识结构,满足于“自圆其说”,而要努力调动知识储备,并有效使用相关搜索工具和参考资料,通过与不同的知识体系、内容标准相互对照,发现潜在问题。比如,某书在讲到党内法规时,列举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如果编辑了解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概念定义,就会发现所列举内容存在疑问,需对不属于党内法规的国家安全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内容进行处理。

  四要“上下求索”,跳出时空局限。编辑要有时间观念,这不只是指对于图书出版各流程的时间节点要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指编辑要关注图书内容的时效性,明晰有关发展脉络。比如,部分国名、我国部分地名曾有变更,要小心因时间对应错误而使用了不准确的名称。又如,论及的政策文件如曾有修订,需注意使用正确版本,不能将失效内容作为自己的阐述依据。再如,要梳理清楚书稿所涉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防止先后颠倒、主次不分,发生“穿越”。这方面较易出现错误,要引起足够重视,遇到有关内容可以多打一个问号,依据权威素材积极核实确认。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使用以上几种方法。比如,有书稿引用了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一句话:“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以此说明今人与前人的差距之大,以及前人的不可逾越。编辑如果只是核校单句会觉得没有错误,但细读起来会感到观点似乎失之偏颇,再把这句话放回《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去理解,就会发现谬误所在。因为在原文中这只是“有人说”的内容,而刘少奇同志对此讲到“这种说法和看法对不对呢?我想是不对的”,他还专门借用《孟子》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表明观点。可见,针对引文,既要关注其在书稿中与前后文段的衔接是否顺畅,还要注意与原始文献充分甄别对照,避免移花接木、断章取义。

  (作者单位:党建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