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全链条减碳联动成共识

作者:杜欢政 刘建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5

  自今年6月1日起,《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快递循环包装箱》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快递业在绿色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迈出坚实一步。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包括《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等,快递业推动包装绿色减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环保、可持续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环保包装,进一步促进了快递包装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并呈现出新趋势。

  从材料替代到全方位减量及循环

  快递包装业重点关注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和减量化,如使用纸质、可降解塑料等可降解、可回收或可重复使用的环保材料。在保证包装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减薄材料厚度、减少材料用量等方式实现轻量化。目前,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的进程已扩展至快递相关行业的全产业链条。

  在前端的设计环节,快递包装进行简约化设计,推行标准化尺寸包装,如采用单元货载尺寸和运输包装初始尺寸等形式,提高物流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在生产端,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和废弃物产生。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边角料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新材料投入。在物流端采用更加环保的运输方式,通过发展循环快递箱、绿色配送、共享物流等,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浪费和污染。此外,还结合智能仓储,通过智能仓储系统和循环快递箱协同,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和快速周转,减少因库存积压而导致的包装浪费。

  绿色化成效评定向定量化发展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快递包装绿色化成效评定正朝数字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企业能够对快递包装的生产、使用、回收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实时收集各环节的数据,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数据追踪,保障绿色快递全流程追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消费者而言,通过可视化平台,通过手机应用可查看快递实时位置、了解包装材料的环保信息、参与回收活动等。这些互动体验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快递包装环保行动的认知和支持。对企业而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关于快递包装的数据,如材料使用、生产流程、回收利用率等数据,企业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双碳”背景下,企业还可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快递包装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每个环节的环境效益计算,包括碳排放量减少、资源利用率提高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减碳策略。

  注重各类场景的精细化解决方案

  如今,绿色快递包装正在逐步向细分领域发展,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定需求。比如针对电商商品过度包装、商品破损和难开启难处理等三大困惑,空气胶囊、纸质柔性包装等设计应运而生,帮助电商企业大量减少二次包装,节省塑料袋、气泡膜、胶带等包装原材料。

  循环快递箱正在构建新兴市场。不少公司专注于循环快递包装的设计与结构优化,匹配自动化生产线,并不断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如通过集成碰撞感应、温湿度检测、自定义语音、面屏信息等功能,为消费者提供开箱问候语音、面屏定制祝福等服务,创造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并且,通过配套小程序,帮助用户查询到循环快递箱流转的路径,提供免费预约上门回收服务,从而实现循环快递箱在消费端的全链路闭环。

  突破传统模式推动全链路减碳

  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抑或是低碳高效的管理创新,都并非单一企业、行业能够独立完成,构建跨领域的产业联盟逐渐成为行业企业的共识。上下游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打造绿色发展生态联盟,推动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的绿色低碳转型。

  例如,成立包装标准联盟,共同研究绿色包装标准的制定、应用与推广;组建绿色循环容器生态联盟,推动标准化数字绿色循环容器的使用,实现循环快递箱等容器的共享与循环利用。也有产业间构建联盟的案例,如物流企业、制造业、能源业、数字科技业等开展战略合作,打造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和碳管理平台,突破传统减碳模式,推动全链路减碳行动,促使各行业相关方共同致力于绿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