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封面新闻以微短剧形式呈现新闻微纪实
一块田里的故事永远超出想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4
5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封面新闻的新闻微纪实片《天府粮仓·一块田》在这一天悄然上线。有别于封面新闻之前推出的视频作品,这个作品的主角不是自带IP属性的新闻人物,情节也没有剧本,呈现更是没有演绎,但仅仅推出3集,就已经广受关注,一天一集的更新频率,让不少受众有了“追剧感”,开始催更。截至5月24日,《天府粮仓·一块田》第一季完结,封面新闻客户端站内阅读量超过1000万,全平台曝光量超过4000万。
对于一个题材相对静态的作品,第一次尝试能获得这样的关注度让团队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思考。如何捕捉更多乡野间蓬勃的力量?如何根据受众群体更精准投放?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更好讲述?这些都成为封面新闻报道团队正在复盘总结的关键内容。但不管怎样,以微短剧形式呈现新闻微纪实,一块田里的故事永远超出想象,值得期待。
以纪实记录 以短剧呈现
事实上,新闻微纪实片《天府粮仓·一块田》是一次倒逼出来的尝试。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承载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时代使命。其中,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是四川省优质水稻主产区之一,也是“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样板区,全镇2.8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今年还会提质升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具象的数据背后是鲜活的田间故事,还有所见皆风景的田园景致。从2023年年底开始,封面新闻的报道团队多次踩点后,决定以这里的“一块田”为切口,在为期全年的观察式报道中,聚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地指引,讲述一块田的点滴变化,呈现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落地落实。
主题确定,但在表达方式上团队有了不同的想法。在前几年,封面新闻的报道团队以新闻微纪录的形式,完成了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村庄的《我们住在“熊猫村”》、聚焦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我住“长江头”》、聚焦生态转型的《“猎人村”的重生》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新闻奖项。
在习惯了以小切口切入,以受访者结合核心场景自述的讲述方式后,随着微短剧的爆火,报道团队认为田间那些鲜活明丽的故事,应该被完整呈现,今年要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
于是,以纪实拍摄,以微短剧呈现的思路被确定。为此,团队一头扎进了微短剧的海洋,在广泛阅读研究后,明确报道要顺应农时,每一季即围绕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阶段,每集不能超过3分半钟,以受访者的真实行动和对话过程呈现,每集的结尾抛出悬念,作为下一集的主题。
海量拍摄素材 表达生动活泼
真实永远很难提前预判。真到了进行实地采访的时候报道团队发现,永远都有意外惊喜,也有突发情况。
例如,在新闻微纪实片《天府粮仓·一块田》第一集中被问到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时,高喊着“我不晓得,我只晓得挖川芎”的大叔;第二集里边劳作边感叹“我们这里粮食够吃,但还要保障山区”的大伯;第三集坐在摩托车上高度概括总结什么是高标准农田的阿姨……这些鲜活的人物都是在采访过程中被抓拍下的,他们也成为每集纪录片中的亮点。
再如,种植户陈艳红和修路施工方之间的对话,她说:“我相信你。”对方回答:“你别相信我,别相信我。”还有基层干部解决问题,“你不搭管子,是准备让农机直接飞过去吗?”这些生动鲜活的场景,都在短片中得到完整呈现。
但这样以正在发生的事情推动的记录形式,也对素材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要能捕捉到细节,还要抓得到重点,拍摄和采访更加海量,常常跟拍一整天的内容,可能在正片里就只有一帧画面。
同时,在表达上,怎么更加活泼、有趣成为关键。首先就是旁白,团队一开始就决定旁白不能是播音腔,在四川话和普通话之间讨论了很久,最后基于新闻作品的广泛性,还是选择了普通话。然后从同事到田间村民,录制了20多个版本,直到找来方言网红博主江逸,轻快的语调、恰到好处的感情,让新闻微纪实片《天府粮仓·一块田》找到了最合适的好声音。
眼下,春耕结束,还有夏长、秋收,这些在春天种下的种子会如何拔节生长,故事中的人又将有怎样的际遇?封面新闻的报道团队将继续扎进去,脚踩田里,捕捉、寻找,抓住故事,如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