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宣传的另一个视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1
重大主题宣传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战略、重要会议、重点工作、重要活动进行的宣传活动,是媒体引领正确舆论导向、践行职责使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从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宣传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面对一个个重大主题宣传任务,广大主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突出主题主线,积极策划,融合创新,充分展现了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的引领力、策划力。
作为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时事报告》担负着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解读改革发展热点难点的任务,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本月刊,《时事报告》就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履行好使命任务,展现出自己的宣传特色做了深入研究,确定了“以轻见重、以小见大”的思路,收到很好效果。
以小视角之“轻”反映大主题之“重”,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各大媒体纷纷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启动“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我们在做专题策划时讨论,编辑部采访力量有限,吃别人嚼过的馍又没有味道,怎样做出有特色的脱贫攻坚报道?编辑部研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要求,挖掘脱贫攻坚生动故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何不从这些文艺作品入手,通过挖掘反映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文艺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文艺作品创作者的“嘴”,讲出不同地方脱贫攻坚之难,讲出贫困地区今昔变化之大,讲出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精神。就这样,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宣传报道思路,开设了《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专栏。
2018年,由贵州省遵义市委宣传部策划、导演焦波执导的全国首部反映易地扶贫搬迁的纪录电影《出山记》一经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专栏第一篇就瞄准了《出山记》。为什么选择在务川县石朝乡大漆村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怎样真实地记录当地脱贫攻坚历程?拍摄中有哪些故事?《出山记》创作团队的讲述,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村庄的变迁,更是了解了脱贫数字背后那些鲜活的人与事,看到了贫困大山里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这篇作品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很多读者说,这篇报道让他们不仅了解了《出山记》这部电影作品,更是了解了遵义是怎样啃下全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的,理解了贵州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到底有多难,各级党组织带领干部群众是如何攻坚的。
对《出山记》报道的成功,坚定了我们挖掘脱贫攻坚典型文艺作品背后故事的思路。之后,我们又选取了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七集《进城》、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枫叶红了》《温暖的味道》、长篇小说《战国红》、时代报告剧《脱贫先锋》等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的文艺作品,深挖它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挖掘报道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可以作为时政期刊探索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一个新视角。此后,我们继续坚持这样的策划思路。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跟踪报道了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青年党员观察纪实节目《我们的新时代》、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长篇小说《经山海》、电影《革命者》《我和我的父辈》、人文讲述类节目《致敬百年风华》、重大现实题材剧《功勋》、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选取了中英文双语纪录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身边故事》、电视剧《逐梦蓝天》《春风又绿江南岸》《幸福到万家》《我们这十年》、长篇报告文学《大桥》、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等进行报道。2023年,为讴歌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我们挑选了电视剧《县委大院》、报告文学《中国北斗》、纪录片《大国基石》《国道巡航》、长篇小说《北爱》等,深入报道作品创作的背后和现实中的变化。这些文艺作品,取得广泛社会影响并深受主管部门认可,在重大主题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主创人员无论是自己执笔写作,还是接受采访讲述,权威性、准确性毋庸置疑,而且都讲出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文章有了大量新鲜材料,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讲述取代论述,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报道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个新策划的文章,如何和别的栏目文章区分开来?我们一开始就明确文章风格,就是像专家做报告和老师说课那样,是“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要把当时的创作是怎样考虑的,怎样一步步落实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什么样的事情,怎么解决的等讲述出来,把第一手素材还原出来呈现给读者。主题“顶天”,报道“立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阅读变“悦读”。
比如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何建明撰写的《“大桥”里的精气神》,讲的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这条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能力建造的,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何建明谈道,最初他觉得中国基建能力如今这么强,建一座大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到大桥建设工地看过后,他的想法改变了。文章中讲他第一次和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见面时的趣闻;讲他看到的施工现场情景,在工地上奋斗的建桥人的辛苦,工人“叠罗汉”排着队到工地上唯一一处有信号的集装箱顶给家人打电话;讲他进入建好了的海底岛隧内部,深深地被现场那种宏伟壮观的工程所吸引、所震撼,到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好《大桥》,写好伟大的中国建桥人;讲他在大桥通车后的第二年,和“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林鸣通电话,被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和心系国家的胸怀所感动……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一件件事,一个个场景,有如电影回放,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气度、感情的温度、思想的深度、时代的高度,在作者平实的话语讲述中自然而然地出来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不仅看到了作者创作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建设者的精神力量,被深深感染,被深深激励,达到了一般工程建设成就宣传文章达不到的宣传效果。
以融媒体之快弥补月刊之慢,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我们坚持“一菜多吃”,要求记者编辑在采访或约稿时,同时做好图片、视频拍摄相关工作,优先推出新媒体稿,相关稿件以图文、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在时事报告公众号、形势政策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读者群中及时推送,从而既扩展充实了文字报道,又弥补了纸刊出版周期长、版面有限等缺陷,更好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提高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同时,我们在刊物文章中链接相关文艺作品的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观看相关作品视频介绍或者片花。
比如对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的报道。我们把对《幸福到万家》制片人曹平、导演刘雪松和郑晓龙、演员赵丽颖等主创人员的采访,穿插一些剧照、取景地实景镜头,剪辑成一部5分钟的短视频作品,把剧照和创作照片与采访文字制作成微信作品,在相关平台推送。整个报道既有短视频、微信作品,还有刊物的深度采访文章,全媒效应凸显。生动鲜活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强的视频、话家常式的叙述风格,让报道传达了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引发了读者、网友的关注和共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读者反馈,通过这样的报道,更明白了《幸福到万家》主创团队的深意,了解了新时代农民的思想进步和乡村发展的历程。导演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说:“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认为进城才是农村人的唯一出路,而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奋斗,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仍然可以大有作为。”有读者说,人生的目标不一定非得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实现,在农村一样可以生活幸福,这样的宣传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希望”。加强媒体融合,纸刊和新媒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报道,提升了《时事报告》重大主题宣传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也提升了杂志社全媒体传播的效果。
做好重大主题宣传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在坚持用传统栏目全面、系统地做好主题成就宣传同时,探索从反映重大主题的文艺作品入手,辅以新媒体融合报道方式,对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开发,深挖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用一篇篇鲜活的、可读性强的报道,从一个侧面生动呈现出了时代脉动,让《时事报告》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不仅“不缺席”,而且“不落伍”,有自己的特色,推动了主题宣传入脑入心,表达出自己的创新主张,为时政期刊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单位:《时事报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