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打造体育期刊赛道上的“全能型选手”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8

  “如果将《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比作一个运动项目的话,您认为哪个项目比较合适?”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姚家新提出这个问题时,他思索了片刻说道:“田径运动中有一个‘十项全能项目’,由跑、跳、投等10个项目组成,要求运动员具备较为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只有‘全能型选手’才能在这项综合性比赛项目中获得佳绩,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始终坚持在专、精、特、新各领域协同发展,我们要打造一本‘全能型’体育学术期刊,在赛道上稳居前列。”

  近年来,围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立足释放体育强大而独特的育人力量,积极发挥学术期刊优势,助力将体育打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人们追求个人幸福、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不曾停歇的“马拉松选手”

  “在锻造成为‘十项全能’选手的道路上,我们首先是一名‘马拉松选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赵晶表示,作为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比赛全程为42.195公里,而创刊于1981年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恰好走过了43年,“办刊的路上,没有止境,也没有捷径,我们的‘赛道’更长,我们要做勇往直前的‘马拉松选手’,在漫长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成立于1958年的天津体育学院,以育德铸魂、育智增技为己任,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深入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便成为高校传播学术成果、探讨学术思想、引发学术争鸣的重要窗口,秉持着“质量为基、特色为魂、服务为纲、创新为势”的办刊理念。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就像一名马拉松选手一样,四十余载风雨兼程不忘初心,奋力奔跑,期刊的发展不仅凝聚了几代天津体育学院人的不懈奋斗与追求,更是汇集了几代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精巧别致的刊徽。赵晶介绍,这枚小小的刊徽取“凤凰涅槃”之意,蕴含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新一代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既传承使命,更承载着责任,立足新时代,《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在马拉松赛道上,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直面挑战。”

  在采访中,赵晶多次提到“传承”二字。她表示,中国运动生理学奠基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一任主编陈家琦,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时刻影响与激励着编辑部全体人员,“接力棒现在交到我们手里,如何办好期刊,办出品牌期刊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编辑部要以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勇立潮头,为书写中国体育期刊繁荣发展的‘时代答卷’贡献我们的力量。”

  全力以赴的“排球勇将”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以运动人体科学为特色学科,刊发系列该领域重要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扩大学术影响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历史的年轮印刻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发展与进步。在1992年北京大学首次中文核心期刊评估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即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2022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核心期刊。

  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主编张欣看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更像一支团结进取的女排队伍——顽强战斗、勇敢拼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排球项目是天津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排球学院更是坐落于天津体育学院,这也让“女排精神”激励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在激烈竞争的赛场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

  在拼搏进取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力求做好主攻手,瞄准“热点”,大力扣球,点面开花。《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瞄准国家战略目标,积极组织优秀作者团队,策划热点选题栏目,刊发系列具有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的高质量体育学术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学者与社会广泛认同。如2019年在全国体育期刊中首设《体育课程思政》专栏,刊发的《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成为体育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的第一篇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此外,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还设置了《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方略》等栏目,吸引全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策划下,知名专家、青年作者、在读学生群体等撰写的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刊发。

  同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努力做好“二传手”,精准传球,做好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办刊质量,编辑部优中选优,积极构建年龄结构合理、学术领域交叉、专业特色鲜明的百余人审稿专家团队,包括来自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编委,为学报高质量办刊保驾护航。编辑部还将目光投向青年学者群体,通过期刊平台发现优秀青年学者、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编辑部承办“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等省,通过搭建“读者、审者、作者”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带领更多青年学者走进体育学术研究舞台的中央。

  展现中华体育的“文武双全”

  在办刊过程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以“体育文化”为内核,生动展现中华体育文化的魅力。

  为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还围绕中国武术文化创新、中国体育文化变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奥林匹克精神诠释等选题,引导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投稿。同时搭建平台,引导全民健身与体质健康领域的专家从科学健身、合理运动的角度进行科学普及。

  赵晶表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要办成一本让读者捧在手心里,细细品读的期刊,既是青年学者的良师益友,也引领着体育科学的研究方向,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赛道上的“全能型选手”,与体育学科发展同行、与体育期刊繁荣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