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媒体的文化报道是一种“软实力”

——以《科技日报》文化版为例

作者:徐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8

  文化和科技是驱动社会进步的两股重要力量。这两股力量外在的表现区别甚大——文化浪漫洒脱,而科技严谨细致。这两股力量内在的交融又无处不在——文化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丰富科技的社会价值;科技为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新手段、新动力,同时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科技与文化犹如一对性格迥异却又魅力无限的CP,为新闻工作者留下发挥才智的巨大空间。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不断走向深入的当下,科技类媒体通过融合科技报道和文化报道,将文化类报道做出特色、做出效果,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检验,也是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答题。

  《科技日报》自2021年起开设文化版,在融合科技报道和文化报道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经过3年多的探索,笔者认为,融合两者的关键在于找准科技和文化的结合点,为科技报道增添文化内涵、为文化报道增添科技味道,提升报纸的“软实力”。

  一、创新方式,提升科学家精神报道的文化内涵

  科技报道和文化报道的融合,实际上是两者的一场双向奔赴。那么,从科技报道的角度来看,借助文化属性较强的手段提升科技报道的文化内涵,是有效的科技和文化结合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选取适当类型的科技报道,有助于提升融合效率。而相较于聚焦科技成果、科技突破的报道,科学家精神报道是更为适宜的融合对象。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特质的集中体现,是科技界的精神内核之一,对于在科技界营造不畏艰险、砥砺创新的文化氛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采取更富文化色彩的报道方式和将科学家精神的文艺化呈现作为报道对象,是值得探索的两个方向。

  对于科学家精神的报道,以往多是采写科研人员的创新经历、重大科技突破背后的创新历程等。虽然报道以讲故事为主,但仍主要围绕成果展开,科技性丰富、文化性不足、感召力尚有提升空间。通过选择文化价值更高的科学家精神载体,采用文化色彩更浓厚的写作手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科技日报》文化版打造了《科学家手稿》这一栏目。《科学家手稿》栏目将报道对象从科技含量高的成果、突破,转向文化价值更高的老一代科学家手书科研笔记、科学草图、建议提案等珍贵资料,以中国科协采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为依据,钩沉手稿背后的历史故事,使读者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这些稿件在写作手法上也区别于一般新闻通讯,采取更加细腻、温暖的写作风格,使文章更显人文关怀,让科学家精神在文化的包裹中更具感染力。配合文字稿件,版面在显眼位置刊登原始手稿的电子版。泛黄的纸张、个人化的笔迹,增添了栏目的文化属性,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以往,科学家精神报道主要聚焦于科技界活动。实际上,科学家精神也是文艺界关注的对象之一。许多文化活动、文艺作品都以此为主题,将这些活动和作品作为报道对象无疑能使科学家精神报道更具文化感召力。因此,《科技日报》文化版密切关注展览、话剧演出等文化活动动态,对于其中展现科学家事迹、记录科技攻关历程、讴歌科学家精神的活动予以报道。此外,文化版尤其注重与文艺界加强联系,刊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围绕科学家精神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

  二、透视现象,聚焦文化热潮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各类媒体的文化版中,聚焦文化本身的报道都是重要内容之一。从文化报道角度看,文化领域各种现象背后的科技因素,是另一个重要的科技和文化结合点。

  近年来,“国潮风”兴起,使传统文化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为文化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对象。这些报道主要聚焦于文化产品本身,对它们呈现出的炫目效果、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传承创新起到的积极作用等进行了充分报道。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举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使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呈现全新面貌。因此,从科技维度审视文化传承创新,能让文化报道更加立体化,也能更全面地从本质上解析近年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原因。这是科技类媒体的职责和优势所在,也是科技类媒体做好文化类报道的重要发力点。

  从X荧光分析仪助力修复千年壁画,到数字化高保真技术再现敦煌藏经洞盛况,再到新兴技术赋能博物馆展览创新……在报道文化传承创新时,《科技日报》文化版不仅仅是惟妙惟肖地描写炫目的成果和产品,而是充分用好专业优势,报道一项项考古突破背后的科技新工具,一件件文化创新产品背后的科技新思路。这些报道独特的科技视角,使其在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也让读者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创新赋能社会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科技对文化事业的意义,不仅仅体现为工具价值。文化遗址的保护应该遵循什么科学原理,又该如何科学推进?提升考古学研究水平,科技能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又面临哪些短板……这些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有长远的意义,是科学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为科技类媒体做好文化类报道提供了新的发力点。《科技日报》文化版通过采访科研人员,理性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在更深层次展现科技影响和引领文化事业发展的力量。

  三、由表及里,挖掘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也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道科技与文化融合,不能停留在展现两者互相碰撞产生的各种可能,还要回溯过往、由表及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这也是有助于融合科技报道与文化报道的又一科技和文化结合点。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一方面要做好科技史报道,包括科学史和冶金史、治水史等技术史。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要从古代生产生活实践中透视我国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解读它们背后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揭示科学精神在古代中国萌芽、发展的历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相关报道跳出聚焦科技史本身的思维定式,使报道对象更为丰富、报道更为可读,从而以更丰富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中国古代有没有科技、有没有科学精神这些问题。

  《西游记》中罩住孙悟空的金铙是什么来头?故宫古建筑的优美造型背后有什么数字“密码”……在具体实践中,《科技日报》文化版把古代文学作品、建筑物、手工作品等作为报道对象,使读者从丰富有趣的案例中,了解古人掌握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以及他们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这些报道注重引用史书原始记录。这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又使各种论述有理有据,让读者从确凿的事实中汲取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溯源中国科技文明,文化版于2023年7月开设《科技文明探源》栏目。栏目文章通过采访行业专家、科技史研究者,解读中华文明科技成就,展现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深厚的科技创新底蕴。例如,由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人员解析纺织技艺的演变,及其与所处时代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截至目前,该栏目已刊发14篇稿件,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之间互相涵养、互为促进的关系,深刻地说明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将科技文化融合报道提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