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的“传家宝”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7

  “我的朋友说,在很多图书馆,《约翰·克利斯朵夫》依然是当下借阅率很高的书。”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因翻译《男孩》获第十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的黄雅琴与记者分享的这个消息,从一个侧面说明法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有多么受欢迎。

  几十年来,《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红与黑》《高老头》《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些图书占据着很多家庭的书架,甚至成为书架上的“传家宝”,两代读者接力阅读。

  不遗余力推动经典阅读

  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但如何更好地将经典作品与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相结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的新‘网格本’不仅有电子书版本和有声书版本,还在纸书中植入了AR技术,让书不仅能读,还能看、能听。书中的AR视频是邀请国内知名的外国文学专家、译者为读者奉上的一堂堂‘大师课’,为读者讲解如何更好地理解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翟灿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坚持精选优质作品的同时,不断创新阅读形式。

  人民文学出版社还降低阅读门槛,为中小学生增加名著导读、助读内容,赴边远地区进行阅读推广。翟灿说,他们策划推出“语文阅读推荐丛书”“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丛书”后,开展了名师助读、编辑或专家讲书等工作,赴四川、浙江、河南等地进行书店店员培训或举办师生见面会,赴甘肃兰州苦水镇中学等地进行公益讲书等,以期以点带面,为经典阅读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介绍说,凤凰传媒旗下译林出版社译介了大量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世界文学重要作品。法国文学方面,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篇幅浩大、人物众多,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中文译本。译林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物色译者,最终集整个法语文学翻译界之力,邀请李恒基、桂裕芳、许渊冲、许钧等15位译者,久久为功翻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迄今译林社版本依然是中文世界仅有的全译本。

  “译者翻译和编辑编校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寻求传达原文精髓和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之间的平衡,在尊重原文基础上力求畅达雅致。”袁楠说,译林社一向重视译者团队建设。在遴选译者时,他们十分看重专业学养、翻译功底和严谨态度。除了富有声望的翻译家,也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译者,他们与译林社共同成长,成为外国文学译介的重要力量。

  让文学经典常读常新

  “为更好地推广经典阅读,我们充分了解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调性,制订不同策略,多样化挖掘宣传点。”袁楠说,经典作品的出版并非一劳永逸。相反,他们十分重视市场反馈和读者互动,借助信件、邮件、新媒体平台,一次次答疑解惑,一次次听取建议,不断对译本进行修正完善。

  此外,译林社注重与文化品牌,以及使馆等官方平台的融合合作,推动经典阅读。他们还结合周年和特殊纪念日,对市场号召力强的经典选题升级改版,突出单品种特色,加强编辑附加值;兼顾细分读者需求,精选品种;特装本通行本相互借力,IP化打造支柱性产品,组建面向细分读者的产品矩阵。

  对于相对难懂的作品,译林社以更精心的编译为读者搭桥。比如《蒙田随笔全集》原文以古法语写成,包含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作品引文,译林社除了攻克语言障碍,还特别添加大量注释,帮助读者理解时代背景,顺利走进这位随笔巨匠的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采取多种方法,吸引、鼓励年轻读者去读经典。翟灿说,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科技手段,将经典作品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年轻读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重强调时代价值,让年轻读者意识到这些作品对当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译者开展了“名家领读网格本”系列直播,让年轻读者对经典作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入现代视角,让年轻读者能够从新的角度理解作品。比如,以文学+电影联动的方式开展直播,邀请戴锦华、贾樟柯、麦家、董强4位嘉宾,畅谈从“网格本”经典作品中走出的电影作品,再引领读者从电影回归经典文学。

  在这样的创新推动下,一批19世纪的法国文学作品依旧闪耀在当代读者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