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拍摄纪录片《何以中国》,干超和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4万公里,通过影视化叙事把“实证”的历史讲明白,让历史有温度、有生命,对今天有所回响——
让观众从考古中读懂“何以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30
干超在郑州博物馆拍摄郑州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器。 受访者 供图
4月27日,考古历史题材系列纪录片《何以中国》(粤语版)在香港首映。首映当天,穿梭香港闹市的叮叮车用《何以中国》海报布置一新,显示出对它的重视。
《何以中国》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2023年12月在东方卫视开播,百视TV、爱优腾等主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播出期间连续8周获全国纪录片收视率第一,最终豆瓣评分9.1。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何以中国》后热血沸腾,身为中华儿女感到很自豪。
《何以中国》导演干超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由一代代考古学家的努力,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何以中国》则是从小切口出发,诉说“何以中国”的实证与内涵。
文物背后是五千年文脉
2002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两年的干超成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编导,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上海的纪录片有一个传统视角,就是聚焦社会变化发展中的普通人,我拍摄的纪录片也是如此。”干超表示。记录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为他的鲜明风格。凭借对纪录片的热爱与付出,20多年来干超执导的纪录片斩获多项国内外大奖。
近两年,受众对于原创、真实、深刻内容的追求,使得纪录片不断“出圈”,这其中历史文化类的作品产出量颇高。“纪录片为何要观照历史,因为我们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根基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博大、深刻和辉煌。”
当越来越多纪录片开始将视角放在重要遗址发掘呈现上时,干超在手痒的同时想做出不一样的风格。“首先该记录谁,相比那些被无数次书写的帝王将相,我想关注被历史洪流冲刷到模糊的普通人‘面目’,他们的情感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其次片子落脚点在哪里,相比于历史文献,文物的历史轴线已经远远超出类似《史记》等文献记录的范畴,考古写史给了我一个非常长的观照历史的方式。”
2020年,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提议来做一部讲述中华文明史的纪录片时,干超开始行动,最终将纪录片的名字确认为中国考古界诞生之初就在追问的4个字——何以中国。
在干超看来,《何以中国》立意就是用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经过这100年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积累了很多挖掘成果,把中国历史有实实在在的基点和依据这个事实讲明白,这点非常不容易。而《何以中国》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
《何以中国》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中国“千里江山”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抵达“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在《何以中国》中一一呈现。
史书中有体现,考古有物证,历史的延续如细涓一般在《何以中国》中缓慢流淌,让不少网友不禁产生共鸣。在《秦汉》一集中讲述了黑夫和惊的家书故事,网友这样留言:“两千多年前的普通人跟我们一样,都有着不变的对家人的牵挂、对家的牵挂,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国家历史无不都是这些普通人串联起来的,令人热泪盈眶。”
“在导演这部纪录片时,我希望能够将历史与今天联系起来,让过去的历史有温度、有生命,对今天有所回响。”干超说。
让纪录片有档案价值
让历史生动起来,《何以中国》依托出土文物及考古遗址,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按照干超的说法,就是“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
1990年冬,悬泉置遗址被正式发掘。任职啬夫、名弘的基层小吏,留存有汉简记录70多条,很多涉及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国内外大事,都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此,在片中胡歌饰演的啬夫弘通过自己在悬泉置18年的见闻,再现了先辈经营西域、拓疆守边的艰辛。
透物见人,要复原出那个时代的面目。片中胡歌饰演的啬夫弘全身装束都按西汉陶俑制作,所书写的汉简以及使用的毛笔、书刀等均按照考古实物1:1复原。同时,在专业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很多重要文物“走出”展柜,以组合方式进行近距离拍摄。
作为纪录片导演,干超反对过度迎合娱乐视角,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空洞化的演绎,剥离其背后的历史含义。“纪录片追求真实性,与考古有着相通之处,我们都是以真实为依据。通过长期田野调查的方法,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严肃,不会特别迎合观众,而是坚持呈现真实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为人们提供深入了解中国人类社会的机会。”
“《何以中国》不仅仅是纪录片,更希望具备档案价值。我们的出发点是创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能够为观众提供启迪和思考。”干超说。
传播和保护好传统文化
《何以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在国家文物局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干超和他的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共拍摄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包括“崇龙尚玉”红山文化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团队足迹遍布全国,跋涉超过4万公里。
为了打造好《何以中国》,全国考古界也被动员了起来——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近百位考古学家组成顾问专家团,无数的考古工作者为团队助力。“在后期制作阶段,我们内心都没有底气,不确定这部作品能否成为优秀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考古界的支持和帮助,考古学家们不仅是参与者和作者,现在也成为了观众,这让整个过程变得非常有趣。”
干超用长达9分钟的滚动字幕,来感谢这群“可爱的人”。如有的文博从业者表示自己只是帮着剧组开柜子拿钥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字幕内,这让他们非常感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就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何以中国》播出的当天他和同事正在聚餐,当字幕出现时所有人都放下筷子安静地看完,“无声胜有声”。
《何以中国》的播出唤起了许多人对中国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关注,这让干超感到非常欣慰。他也意识到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让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或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中。“过去,我可能会觉得这很困难,但通过跟随考古学家学习,我意识到了这需要持续努力才能见到成果。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让文明的符号和器物生长为有生命、有生机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扎根,让历史中国连通现代中国,让中国智慧面向世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