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告诉孩子

——评刘东儿童小说《回家的孩子》

作者:海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5

  ★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书名:回家的孩子

  作者:刘东

  作品类别:儿童文学

  出版机构:大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35.00元


  刘东的长篇儿童小说《回家的孩子》,以山蕲堂药店掌柜田映川一家人在1945年日占时期的大连的生活际遇为蓝本,生动书写了一个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坚守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的故事。不同于已有的其他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回家的孩子》中的“战斗”没有硝烟,没有枪炮声,而是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和日常生活的所有角落,但这无声的“战斗”却同样激烈残酷,同样生死攸关。在这里,侵略者要消灭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肉体,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反抗者要坚守的,也不仅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文化血脉。作品以儿童文学的视角和方式,正面表现了两种文化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激烈碰撞和殊死较量,既反映了大连人民在侵略者残暴的高压统治和精神奴役下不屈的反抗精神,更彰显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旺盛而强韧的生命力,读来令人震撼,更引人思考。


  一、独特的题材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连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历史。

  从1905年日本占领大连至1945年日本投降,大连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整整度过了漫长而黑暗的40年时间。日本人把大连视为本土之外的一块“飞地”,不但把大连称为“关东州”,甚至把地图上的大连也涂成了与其本土一样的红色。为了强化在大连的殖民教育,彻底把大连人民变成“日本人”和“日本人的奴才”,日本人在奴化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不但从本土和台湾调来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师,更是全面封杀大连本土的私塾教育,甚至不惜动用特务力量,采用纵火、谋杀等血腥手段。后来,日本人更是试图逼迫所有的大连人把中国名字改成日式名字,最终由于大连人民的殊死抵抗,才不得不作罢。

  在日占时期的大连,中国孩子要么无法接受教育成为文盲,要么进入日本人开办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在日本人开办的中小学校中,讲授的是日本历史,宣扬的是日本文化,日本语被称为“国语”,而汉语却被称为“满语”,成为“第二语言”。日本人竭尽一切手段,想把大连孩子身上的“中国基因”彻底杀死,甚至连名字中都不允许有任何“中国元素”,比如,不允许出现“华”“九州”“华夏”之类的字样……

  通过阅读,通过与作者刘东的交流沟通,我得知,以上种种既是《回家的孩子》中描写到的故事情节,更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但日本侵略者显然低估了大连人民的反抗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作品中以田仲男、郑大年、向明义为代表的大连孩子,虽然就读于旅顺高等公学校,是许多日本人眼中的所谓“关东州精英”,但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庭教育、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从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但没有成为日本奴化教育所期望的“日本人”,反而成为反抗日本奴化教育的先锋。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大连,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义,却绝不仅仅属于大连这座城市,而是属于所有中国人。可以说,这是一个大连故事,更是一个中国故事。一个国家的疆土被侵占,可以夺回来;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如果被抹杀,这个民族就再也无法站起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的孩子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并且牢记那段饱含血泪的反奴化教育历史,对于坚定和增强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血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严谨的创作来呈现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文中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回家的孩子》的创作很好地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刘东在25年前就开始筹划这部作品,他先后搜集、购买、整理、阅读了上千万字的相关历史资料,采访了多位亲历过日本殖民教育的老人,请教了日本殖民教育研究专家和抗日飞行员的后人、东北航空历史纪念馆馆长等学者,为这部作品的创作付出了诸多心血,打下了坚实的史实基础。

  刘东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创作这部文学作品,书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比如旅顺高中的“铁三角”、“新生训话”、“默哀铃声”、“勤劳奉仕”、“水涧堡事件”、中小学校中的“保导联盟”等,都有真实的历史出处和原型。即使是一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细节和环境描写也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为了使作品中田仲男藏在床底下的进步杂志和书籍更接近于历史事实,作者特意购买了《黑暗下的星火——伪满洲国文学青年及日本当事人口述》等书籍,对当时在大连流传的进步杂志和书籍进行了专题研究。为了表现“水涧堡事件”之后返校学生们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他辗转查到了当年旅顺高等公学校的校歌:“誓凭双手挽江河,蛟蜃何妨做巨波。腰下荧荧三尺剑,为清宇宙斩妖魔!”为了写好田仲男和郑大年在墓地祭奠向明义那段故事,他特意查阅了有关日占时期大连人墓碑的研究论文……

  更为重要的是,刘东在这部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阴险与残暴,更紧紧抓住了“反抗”这个主题,生动描写了大连人民不屈的抗争和坚守。历经磨难而始终初心不改,正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不断传承,而这种认同与传承的力量和重要性,正是《回家的孩子》想要告诉给小读者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选择日常化书写来展现家国情怀


  我们知道,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历史题材,写一个传奇故事可能相对容易,而进行日常化书写则极难。《回家的孩子》却是迎难而上,选择日常化书写来讲述这个历史故事。这一方面需要作者掌握足够多的历史资料细节,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对自己的文学表现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我想,刘东选择日常化书写来创作这部作品,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让某种“传奇性”影响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性、真实性和现实性。

  但选择日常化书写方式,并不意味着放弃故事性,牺牲可读性。刘东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尽管作品中没有任何超越、脱离历史限定和现实可能性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设定,但整个故事设计巧妙、层层推进,许多情节常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在人物塑造上,每一个人的形象、性格都生动鲜明,各不相同。田映川的沉稳老练、卢珍的善良包容、绍师傅的侠肝义胆、田仲男的冷静坚强、唐生的机灵倔强、田叔男的憨厚天真、向明义的刚烈冲动、于德纯的阴险狡诈,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刘东选取了一个普通的大连家庭为切入口,以田映川一家人的命运和遭遇来反映大连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时代背景;反之,城市和国家的命运转变,也深刻地影响了田映川一家人的命运。故事中田仲男率领同学们制造了震惊“关东州”的“水涧堡事件”,被抓进旅顺监狱,备受折磨,受控于日本人的魔爪。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田仲男以及田家的命运将注定是悲惨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既保证了小说的儿童性,也深刻体现和印证了中华文化中的“家国”理念——没有国,就没有家!

  对于历史题材的儿童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的“大”与读者年龄的“小”、创作意义的“深”与读者阅读层面的“浅”,是很现实也很难调和的矛盾。可喜的是,《回家的孩子》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矛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儿童文学范本。

  总之,这是一部优秀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值得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孩子读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