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引路,铺就成长底色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5

  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家庭亲子阅读论坛上,家庭情景演唱《书中的星光》传递亲子阅读理念。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想想古人为了读书,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而今天的我们拥有如此好的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随着甘肃省博物馆9岁“满级讲解员”张书铖火爆“出圈”,他背后的阅读故事也被更多人关注。在4月23日开幕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这位来自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秀川小学的少先队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与成长经历。

  聚焦儿童青少年群体阅读状况,在“书香青春”青少年阅读论坛、家庭亲子阅读论坛上,来自出版、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探讨。


  阅读浸润童心

  “悦”读滋养成长


  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基础良好,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超半小时。全民阅读从娃娃抓起,正是培养国家栋梁之基、涵养民族智慧之源。

  教子有方,书香引路。云南省澄江市基层教师曹书杰始终注重书香家风的传承弘扬。她不仅引导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完成了500本绘本的精读,还参与“书香飘万家 一起读书吧”家庭亲子阅读公益活动,发起“父母公益课堂”,搭建“小禾分享会”,成立了18人的儿童阅读指导团队,活跃在学校、社区、乡村的阅读空间。

  “截至目前,我们完成了52场‘父母公益课堂’讲座,举办了9期阅读好习惯养成训练营,6000多个家庭从中受益。阅读浸润了童心,也让更多家庭感受到了亲子阅读的价值。”曹书杰分享道。 

  带着女儿牙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齐德利开启了行走中的阅读。10多年来,他们以家乡苏州为出发点,沿着太湖、大运河、长江以及徐霞客的足迹,边行走、边阅读、边科普,创作了地理科普绘本《可爱的中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让孩子读懂祖国,将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通过开展地理科普大讲堂,齐德利一家人带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儿童加入阅读行列。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主任康辉所说,父母爱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就能让孩子认识到阅读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各界合力联动

  专业指导阅读


  推动亲子阅读的基层实践给业界带来启发。2005年,山东省邹平市10名“爱心妈妈”成立了结对帮扶小团队。如今,团队已经发展到426人,累计结对帮扶3000余名困境儿童。多年来,“爱心妈妈”团队持续打造“点爱伴读”活动,打造“爱心妈妈”悦读馆、亲子阅读空间站、“阅读+流动家庭图书馆”、“阅读+流动阅读巴士”等阅读阵地,为农村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提供就近就便的阅读指导服务。

  上海市黄浦区发挥“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联动优势,推动政社家校企五方共创,全域建成“10分钟亲子阅读生态圈”:在区级层面,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地标空间、推荐亲子红色经典步道、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组织红色家书共读活动;在街道社区层面,统筹党群服务站等,实现家门口阅读空间微改造,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亲子阅读服务;在家庭层面,开展“家有一平方”家庭阅读角空间示范改造项目,推出分龄亲子阅读指导工具包,编制《儿童分级书目指导手册》,为1万余户家庭持续提供示范性亲子阅读服务。

  在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聂震宁看来,亲子阅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不仅需要父母更加用心用情地陪伴孩子阅读,还需要社会各界奉献更多爱心、提供更多专业指导。


  根脉魂脉并重

  经典永不过时


  “我们读书一方面要读‘根脉’方面的书,另一方面要读‘魂脉’方面的书。前者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后者即马克思主义的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熙国谈道,读书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格物致知”,也就是“明德知道”;第二个步骤是“诚意正心”,化知识为德性。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王凯建议,儿童青少年应该深度阅读名著,让名著与自己建立起真实的关系和情感连接。“在每一本名著中,看到自己、读懂自己,就读懂了名著。”他认为,名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人们在不同的年纪阅读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科普图书《独步南极》作者温旭认为,阅读是一种探索,探索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和探索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阅读和探索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不断成长、获得力量,并在阅读的世界里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