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策划“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

媒体融合让民族节日更亮眼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3


  “三月三”作为壮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展示民族文化和吸引各地游客的重要题材。《广西日报》日前推出的2024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在继承传统“三月三”报道策划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用媒体融合的呈现方式,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独特魅力,让广大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广西的浓郁民族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


  立足本土,尽显当地特色


  在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上,《广西日报》本次“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可谓下足了功夫。在4月9日的特别报道中,该报精心策划,06—07版采用通版形式,用AI绘画技术,将壮族歌圩、侗族花炮节、苗族赛芦笙等与广西“三月三”相关的非遗项目化为一幅幅精美的AI画作错落有致地呈现在版面上,并配以简洁而凝练的文字说明,让读者得以深刻感受到广西深厚的民俗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而在新媒体视频的制作上,《广西日报》本次特别报道的宣传片,更是深入挖掘了广西当地的本土文化元素。视频开头以徐霞客“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展开全篇,点出了广西之地的特别,并将徐霞客作为带领观众游览广西的引路人。其后视频又通过徐霞客飘飞的书页,让徐霞客与广西砂糖橘的特色动画形象发生互动,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视频浮现了许多当地的特色场景和人物,如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人饼等,将广西当地的精彩文化、非遗传承人、独特美食等一一呈现,让人仿佛置身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亲身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


  多报联动,紧跟时代浪潮


  主题报道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能够做出来的。《广西日报》在历年“三月三”报道的活动策划上,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多有紧跟时代的宣传巧思,积极与各方展开互动交流。

  在今年的报道中,《广西日报》选择与《黑龙江日报》携手合作,共同推出特别版面。双方记者以旅游推荐的形式展现“南北之约”,并分别列出了10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这一举措不仅巧妙地回应了开年“小砂糖橘”黑龙江旅游的热点话题,更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四五月出游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旅游指南。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方式,不仅展示了《广西日报》的高度新闻敏感度,也彰显了其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在4月11日的专版中,《广西日报》再次展现了其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能力。该报与《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西藏日报》等兄弟报纸联动,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报道。每家报纸各自推荐了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谣,并深入报道了当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精彩故事。这些报道不仅丰富了“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的内容形式,更展现了我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回应时代的需求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本次“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中,《广西日报》精准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出了“潮起三月三 奋进新征程”的宣传口号,将原本属于壮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巧妙地融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主题叙事之中,使得整个主题报道的策划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


  技术多样,用户印象深刻


  《广西日报》此次的特别报道,也交出了自己的新媒体答卷。

  在“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版面中,其每一个被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广西云”用“云智”AI技术生成了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而且巧妙地融入了民族特色,这也使得每一个非遗项目都仿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广西日报》成功地将抽象的非遗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报道,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民俗画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广西非遗文化的现场,有效增强了读者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兴趣。

  除了在图片制作上花心思,“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还在报纸与视频的结合上进行了探索。在4月10日的报道中,《广西日报》通过在版面上附上专属二维码的方式,让读者可以进入“广西云”观看与版面报道内容紧密结合的指定视频。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了常规的纸媒思维,将视频与报纸相结合,让读者在文字、图片、视频三者的融合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除了以上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外,本次特别报道在版面安排上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由于图片版面过多,导致有实际内容的版面看上去偏少,内容深度不够。建议可以考虑在保持视觉美观的同时,适当增加文字内容的版面占比,使图文结合更为均衡。

  总的来说,《广西日报》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在整体的版面上设计精美,内容策划上独具匠心。通过此次精心策划和深入报道,《广西日报》不仅成功展现了广西的文化底蕴和旅游魅力,也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了自身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