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好书凭借力 荐书需用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3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阅读是人类永远的心灵栖息地。通过阅读,我们学习知识,扩宽眼界,得以不囿于眼前的一方天地,可于时光中漫步,可在宇宙中翱翔。伴随着万物复苏、春意撩人的美好,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
作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各媒体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民众的阅读热情,引领民众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杨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他坚持读《新京报·书评周刊》已经快15年了,“我觉得《书评周刊》很具有专业品格和独立思想,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和书评,甚至是一些文学理论。但我觉得它做得最好的点是,经常把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结合在一起,讲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和文化现象”。
“我是最近几年开始关注媒体荐书的,他们经常关注和评论一些热点问题,我觉得还是很贴近读者的,推荐内容不仅包括学术文化,科技、网络这些方面,还有广泛的读者来信。丰富多彩的荐书,可以让纸媒带有文化品位。”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上的一个报刊亭外,市民高海军对记者表示,他从荐书名单中确实找了几本感觉很不错、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事实上,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达数十万种,加上历年出版并沉淀下来的好书,以及国外新晋优秀文学作品,市场上的各类精品不胜枚举,而这也让民众在无际的图书汪洋中,选择“读什么”成为一个难题。
对少年儿童来说,面对市场上“缤纷绚丽”的童书,几乎本本封面都很吸引他们,孩子和很多家长会出现选择困难;对青年人而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年轻人享受新媒体的便利,也经常接收到参差不齐的荐书资讯,难以判断良莠。
因此,各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甚至专版推荐图书,引导民众在“读什么”方面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也有受访者对于媒体推荐的书单提出建议。
“有些媒体请知名作家专家推荐,我前两年有几天在家没事就好奇地统计了一下,有的名人一年推荐近300本书,这阅读速度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看了。”市民董成鹏说道。
“去年‘六一’前后,我想着从媒体荐书中选几本书,结果在一家媒体的推荐书中,竟然有两本是同一个出版社的,而且这两本书的推荐人也都是那个出版社的。”不愿具名的王女士对记者表示,“推荐自己的好书无可非议,但来自第三方的意见会更让人放心。”
市民李先生则表示,老百姓之所以看媒体推荐,是因为信任,“我们需要看到真的、好的推荐,希望媒体可以发表一些更客观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