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沐诗书光华 畅享多维阅读
——写在2024年世界读书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3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再读宣言,仍然令人振奋,其中的现实意义依然值得用心体会。读书,不分年龄、不论贵贱、无关身份。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读书,为那根脆弱的“芦苇”注入思想。
建设书香社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今天开幕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
当今时代,在技术的推动下,阅读载体不断丰富,阅读方式悄然变革,深刻把握好阅读中的城与乡、纸与屏、深与浅这“三组关系”,有利于提升阅读活动的针对性、互动性、延展性,有利于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高质量发展。
城与乡
阅读点亮城市霓虹,辉映乡村月光。
我们看到,在城市,各地书香品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体书店、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社区书屋、阅报栏……阅读基础设施如繁星般装点城市之美,“15分钟阅读圈”来到群众家门口,建到百姓心坎上。在北京,年均举办各类阅读活动约3万场,覆盖人群超2000万人次。在天津,200个城市书吧、200多个阅读新空间、近300家图书馆推动书香满津城……
我们期待,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充实农村群众的阅读资源。当然,这样的内容供给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断提高图书品种类型的针对性,入户讲书,手把手指导,通过阅读了解新政策,学习致富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富脑袋”对“富口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要让那些真正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新书、好书走入百姓家,让他们在“埋首”于农活的同时,也能畅想“诗与远方”。
与书香为伴,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能够加速城乡文化鸿沟弥合。希望可以在图书馆、社区书屋、城市书房、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不同阅读设施间架设书籍畅流的通道,最大限度为阅读提供便利。针对残障人士、留守儿童、农民工、银发族等不同读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分众化、个性化阅读服务,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让星罗棋布的特色阅读空间与多元贴心的阅读服务,拉住城乡居民同向而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一位做乡村视频内容的自媒体博主道出有志青年的心声。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定会于广阔农田播撒下阅读的种子。
尽管国民阅读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但只要坚守“群众在哪儿,阅读服务就在哪儿”,在身边的“乡村阅读榜样”带领下,不断缩小城乡“阅读差”,收获书香中国万亩良田前景可期。
纸与屏
书香在纸间绽放,也能在屏端生花。
数字技术发展到如今,对于同一出版物而言,选择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似乎无需再争论。知识无边界,重要的是,认准符合自身需求且适合的载体,去读吧!需知开卷即有益,无论选择哪种阅读方式,都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为纸质阅读赋能,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更多发挥锦上添花作用。利用大尺寸、超高清、触摸式等屏幕技术,VR/AR的身临其境、元宇宙的沉浸体验、数字虚拟人的互动交流,阅读调动的不再是视觉这一种感官,而是全方位、立体式、交互感的信息知识获取体验。当平面文字化身为“声光电”结合的立体影像,当典籍中的人物跃然眼前,置身其中,不可不谓妙哉。
技术变革让阅读渠道更为畅通。随时随地指的是技术,海量优质则更看重内容。以书香河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例,目前平台上线图书10万册、期刊2000种、音频6300集、视频19万条,免费向公众开放,全民阅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得以彰显,屏上阅读之美得以惠及更多百姓。
诚然,屏上阅读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能替代纸质阅读。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纸质阅读正变得稀少。当地铁和公交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当短视频占据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难免导致人们的心性浮躁。
提倡纸质阅读,并不是故步自封的守旧情怀。一张一张翻过去,一字一句上心头,那种手捧纸张的踏实感、思想漫游的自由感、静心专注的满足感,倾注作者与编者心血的页页墨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有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深度思考。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坚守这一出发点,读纸与读屏并非此消彼长,更不用相互替代,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的今天,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方式,让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
深与浅
阅读是深刻的思想交流,也有“浅尝”的美妙体验。
阅读,因人因文有不同的读法。仅就程度而论,以往人们大致将其分为浅读和深读。所谓浅读,就是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基本的、表层的意思,一般用浏览、略读、粗读的方法即可,可以让人们获得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迅速获得资讯信息。所谓深读,就是进入文本内核,领略思维的光华和写作的机杼,找到渡津而得其要义,是读者与作者深刻的对话。
浅阅读中随时可能会有美妙的体验,读者在新媒体中无意间刷到的一句诗、一段文字,都有可能触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做家务、开车等场景下有声阅读的陪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让阅读变得更高效。
但对读者最有效用的还是深阅读。在形式多样的电子阅读方式迅速来袭时,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替你阅读”的形式,将经典装进浮光掠影中,这虽然会让更多好书被发现,但也让阅读呈现肤浅化、娱乐化倾向。如同热搜榜一般的书单,带给读者的知识容易如同过眼云烟,无法积淀出醇厚的思想。只有整本书阅读、有系统地阅读、带着思考阅读,引起深刻的“灵魂共振”,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读者的智性、德性和诗性。
处理好阅读深与浅的关系,是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必须翻过的一座山。推动全民阅读需要专业荐书人和专业媒体推荐好书、列出有针对性的书单,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很多读书博主虽然只是通过不长的时间介绍书籍内容、分享阅读体会,并且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但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推介中了解书籍内容,找到心仪的书籍,再去进一步深入阅读。
当网络上的熙熙攘攘散尽时,我们该如何守护心中的星河长明?唯有用阅读丰盈内心,倾听涌动的众声,为独白而驻足,从书中的一笔一画萃取每个人与全社会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坚信,那些阅读微光的汇聚处,定能绘就绚丽璀璨的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