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成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陈香
《新雨过后的空山谷》作为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其一,以对少年儿童心理的幽微洞察,细腻传神地抓住了当下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和由此所带来的躁动和迷惘。
有意思的是,过去的成长小说中,少年们面对的现实的困窘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丧父丧母的悲痛、情感的困扰等外在现实的困扰;他们未获得社会性的认同,未获得人生的主导,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个体主体性,孩童们往往是置身于主体“凝视”下的边缘者——凝视,象征着主体对客体的控制与压抑。而《新雨过后的空山谷》展现的是一幅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心灵画卷,他们展现了更为充沛强大的个体主体性,正在争取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主动性与话语权,他们的困扰是融入和确证的困扰,而不仅仅是“被凝视者”——外在现实的困扰。
比如,女孩羽枫是期待更好地与父亲重组的新家庭融入;男孩马东明、小胖,是自我发展受挫,在山乡中生活时,他们通过对他人的帮助,重新确认自我的力量,确认自我的价值感;女孩渔歌,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其二,儿童文学叙事伦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长成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少年,他们对外界变化的感知越来越强烈,童年净土由此告别,复杂多样的现实人生,需要他们去感受和承担。真实的世界纷纭斑驳,少年们面临的并非是纯净的伊甸园,往往需要初涉复杂的人生景观——或来自身体的病痛,或来自家庭或生活环境的变故,或来自成长之路上的精神重负。
成长本身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意味着从生理到心理、从情感到精神的涅槃重塑。少年的成长,往往需要穿越暗夜,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冲破成长途中的种种阻碍与挑战,完成成长的主体性塑造。
成长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潜藏于内心深处对价值与精神无处安放的焦虑与焦灼,让“失去了家园”的成长者,出门漂泊和流浪。但这种“出走”,也孕育着追求与希望,表征未成熟的个体期冀在生活的磨难或精神的跋涉中,找寻理想之所。成长者的寻找,会出现两种可能:其一是度过磨难与冲突,度过生命中的精神危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可以将其命名为“成长”模式;其二是无处皈依,个体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精神流浪,可以将其命名为“失乐园”模式。两种模式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成长仪式是否完成。
而翌平的《新雨过后的空山谷》牢牢把握住了儿童文学的叙事伦理,关切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灵之痛,以作品为他们疗伤;他深知文学是灵魂的舞蹈,是精神与力量的建构,其儿童小说作品展现的都是爱与希望,其最终的旨归是温暖的人生本质,为少年初涉人世,打下了坚实的价值观和人性基础。
其三,饱满高质的叙事技巧。不同声部叙事合唱的叙述创新,点点滴滴经验性的材料之间,息息相关,互为因果,从而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成长小说,一定会涉及成长这一动态过程,要有人物的生活的历程性。而所谓的“成长”,一定会有双重意义。其一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增长的过程;其二是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作为个人所处和与之发生联系的现实世界,作为个体的自我,是成长小说的两个要素。成长小说所呈现的,既是个体的经历和变动,更是内倾的个体激烈的内心冲突与细微的情感、精神变化——其中的关键词是“改变”,在行动“元结构”中的成长是构成小说的根本,是叙事的维度。主人公获得对社会、人生和自我的重新认知,也是主人公经历生活困厄之后的成长结果。除了不同声部叙事合唱的叙事创新外,《新雨过后的空山谷》也对成长小说的如上两个向度作出了圆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