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能探路者”孙佳禾:
用得探伤仪 挥得生花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工务段太原探伤车间探伤工孙佳禾
担任兼职编辑的孙佳禾(右)与同事在拍摄铁路素材。
张金祺 摄
扫一扫,聆听更多孙佳禾的阅读故事
“夜幕下的太原火车站喧嚣不再,站台南侧,道岔线路上闪着一道道橘色光影,6名头戴探照灯、身着橙色反光‘黄马甲’的钢轨医生,正在一寸一寸‘听诊把脉’……”2024年春运,“太工融媒”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关于一线探伤工的人物报道,生动记录下铁路探伤工通过在铁轨上画“三角”符号诊断判定伤损隐患的故事。作者将该篇报道起名为《画个“三角”守护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篇写作手法娴熟的报道,竟出自同是太原工务段太原探伤车间的一名探伤工——孙佳禾。
阅读让我当上兼职融媒小编
探伤工俗称钢轨“B超”医生,推着30公斤的仪器、日行4万余步、一寸一寸为铁轨“听诊把脉”,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95后”的孙佳禾是班组内唯一一位女生,同时也是班组内最年轻的探伤工。但这并没有让她与班组成员产生距离感,相反的她总是最能活跃氛围的那一个。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常态化开展相关活动,热爱阅读的孙佳禾便是这些活动的常客。每当太原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举办阅读征文活动时,她都积极踊跃参加,久而久之,给太原工务段党委宣传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太原工务段党委组织通讯员培训,孙佳禾报名参加。对彼时那个刚入职不久的女孩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说实话,在上学的时候,我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擅长表达的人。可工作中看到了身边同事许多感人事迹,但他们本质又特别淳朴,甚至不太会表达自己,就萌发了宣传他们的念头。”或许是真挚的情谊激发了孙佳禾的写作热情,她提起笔开始从身边人物故事写起。
第一篇稿件发表后,孙佳禾激动地举着报道对同事们说:“你们的事迹都会被别人看到的!”小小车间内,瞬间充斥欢乐。后来,孙佳禾邀请大家更踊跃提供线索,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一线故事通过她的宣传被更多人知晓,她想继续做好这件事。
3年前的春运前夕,孙佳禾接到了太原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的招贤令,通知她参加“春运宣传小分队”,这让孙佳禾喜出望外。
一年中春运前后的两三个月,是新闻宣传工作最繁忙的时期。孙佳禾会作为值班编辑,主要负责“太工融媒”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维护,同时也会采写投递一些新闻报道给《太原铁道报》等媒体平台。
从一线探伤工到兼职融媒体编辑,孙佳禾在通向远方的钢轨上写出了诗篇。
从读书中汲取力量
担任了兼职编辑的孙佳禾越发钟情阅读,特别是在编辑“我喜爱的好书”专栏过程中,她深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更多的交往,谈话中,看得出来她特别享受现在的工作状态,将读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让她感到很幸福。而更让她有成就感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呼吁大家一起读书。
孙佳禾特别想为铁路职工推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两本书,她说,对铁路青年来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领会到对党的忠诚热爱、抱负担当。阅读《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可以在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中焕发铁路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出新时代铁路人迎难而上的斗志。
据孙佳禾介绍,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尤为注重培养职工文化素养,包括“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书香铁路·太享悦读”读书活动在内的多项阅读活动多年不曾间断。其中不乏在“蔡家崖号”红色文化列车设立读书车厢,打造“车轮上的图书馆”;《太铁月讲·悦读》每月发布“太铁好书榜”;基层各单位每季度利用新媒体平台交流展示“我喜爱的好书”读书优秀作品等特色活动。
除上述活动外,孙佳禾入职后,每年都会参加集团公司“书香铁路·巾帼芳华”女职工读书活动。该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开展读书沙龙、作品分享会、亲子共读、线上诵读等各类读书活动300余场次,覆盖1.4万余名女职工,向女职工赠阅各类书籍8000余册。
“新时代铁路人要以文化赋能生产”是孙佳禾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十分感谢集团公司提供的学习机会:“阅读让我增强了对文字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事业的憧憬。”
寻找心中的“答案”
去年10月,在石太客运专线上飞奔的G2602次列车将孙佳禾顺利送达她此行的目的地——河北唐山。
跨越千里,穿越太行,只为奔赴与李木马老师和他的《唐胥铁路往事》之约,去中国铁路开始的地方,探寻心中的答案。
与李木马老师的结缘在集团公司举办的文学骨干培训班上。当天授课结束后,李木马为学员们赠书,递到孙佳禾手中的,就是这本《唐胥铁路往事》。
孙佳禾拿到书后爱不释手,《唐胥铁路往事》将她带到岁月的长河中,让她看到了百年中国铁路之树蓬勃茂盛之源,随着阅读的深入,探寻唐胥铁路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龙号”机车是中国第一台自行组装的蒸汽机车,在唐胥铁路上运行了30多年,直到1916年才“光荣退休”。不幸的是这台机车在战火纷飞的1937年不知所终,只留下数张历史照片供人追忆。当人们看到老照片中这台设计规范、制造精良的机车时,实在不敢相信这是胥各庄修车厂的中国工匠们用废旧材料改造的产物。
这台造价520银圆的“龙号”机车是否真的出自中国工匠之手?面对怀疑和争论,孙佳禾启程去寻找答案。
一直以来都要求自己要将读与行相结合的孙佳禾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此行她去往了位于唐山的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孙佳禾说:“读了书引发了强烈的兴趣,我就想去书里写的地方看看。”
唐山之行,让孙佳禾感慨万千。从“龙号”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只有9.7公里的唐胥铁路到15万公里总里程的铁路网。“龙号”机车是否真的由中国工匠打造?这个问题在孙佳禾的心中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
在“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中,孙佳禾以《在中国铁路的起点汲取力量》一文参赛,文中,孙佳禾通过讲述探访经过,最终找到答案:“我相信,以百年前中国工人的伟大创造力和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意志,必定能打造出眼前的这台‘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往事》不只是一条铁路的往事,也是铁路人的往事。孙佳禾说:“作为新时代的铁路青年,我要握紧手中的‘接力棒’,自觉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铁路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血脉,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作出贡献!”
追寻《唐胥铁路往事》的过程是如此勇敢又浪漫。“永远不能只读书,一定要将实践和思考相结合,这是我阅读中特别大的一个感悟。”采访接近尾声,这位阅读忠实爱好者的一句特别平实的话语,却十分打动人心——“阅读要与行动相结合,这样,书总会读得更通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