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暖阳召集人”薛晓萍:

从小读到老,悦读越美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银龄书院创始人 薛晓萍

  扫一扫,聆听更多薛晓萍的阅读故事


  薛晓萍,银龄书院创始人。每次在老年阅读活动中遇到她,都很难把她与年过六旬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因为她不仅时时优雅着装,而且总透着由内而外的美。甚至她的美不是“最美夕阳红”的感觉,而是一种青春激荡、生命力勃发的美。

  “阅读的好,真的越老越知道。”这句简短的话仿佛沉淀着她10余年推广老年阅读的感悟。谈起阅读,她像打开了“百宝箱”,故事、感悟争着抢着跳出来。


  八仙桌背回家,八块钱买书架


  薛晓萍说,小时候院里好多大哥哥、大姐姐爱读书。

  “我背《木兰辞》,但并不理解、囫囵吞枣。我读可汗(hàn)大点兵,院里的三丽姐姐纠正我,不读hàn读hán,是古代蒙古族等对首领的尊称。我说我以为流着汗点兵呢。”薛晓萍说,三丽姐姐教她读书,就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的老师一样。

  “我们家搬到新街口后买的第一个物件是八仙桌,也是为了让我有个读书学习的地方。”薛晓萍说,买完桌子坐公交车回家要花四分钱,不舍得。妈妈背着桌子、她在后面扶着桌子腿,两人走回了家。但随后,妈妈却花八块钱给她买了一个雕花的、很沉很厚的书架。

  北京新街口有一家新华书店,薛晓萍的妈妈常带她去买书。老店员都认识她们,常打趣说,“嘿,这娘俩又来了。你闺女要当状元呢!”薛晓萍说,那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她。微笑刻在了她心里,阅读的种子也深深地埋下了。“为了母亲的微笑,要好好读书。”

  长大后,薛晓萍成为注册会计师,1996年,单位要组建会计师事务所。她又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红岩》,在扉页写下:先烈在上,这是定海神针,不做违法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那时候“自己一支笔,签了就能报”,但10年商海,她没有任何违规违法的事,还因为爱读书做了一件好事:给希望工程做公益审计。在当年的媒体报道中,薛晓萍被称为公益审计第一人。她说,只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读书。

  读书“扎根”在生活中。她回忆说,生孩子的时候受限于各种条件,连续多天高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她对爱人说,你给我带本高尔基的《母亲》。“如果我真的走了,要感恩我的母亲,读书的好习惯是妈妈帮我养成的。我也要让孩子知道,他有个爱读书的母亲。”或许有书护佑,当晚11点,护士喊道“28床退烧了”。然后她写下了那一天的读书笔记。

  薛晓萍的妈妈帮她保留着从小到大的读书笔记、作文。十几年前,她出版了第一本书《青春朗痕》,集纳了10岁到20岁的读书笔记,并附有老师手写的批语。2009年,她又将20岁到40岁的读书笔记集合成《悦读福气》出版。


  老着 读着 美着


  50岁那年,薛晓萍的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她。“内疚、悲伤压在心里,好像要疯了似的,看着满街的老人都感觉她们有哪里像妈妈。”那之后,薛晓萍经过严格审计程序关掉了会计师事务所,专注于陪老人读书。她说:“现在叫阅读推广,那时候就叫陪伴。从2006年开始,一直陪到现在。”

  10余年来,太多陪伴的瞬间“刻”在彼此的生命中。2019年大年三十,薛晓萍受邀去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给老年人讲书。平时两个小时都走不完的路,那天半小时就到了。路上没人呀。没想到的是,图书馆门前老年人排着队,有拄拐棍儿的,也有拉着行李箱当移动座位的。那年,春节遇立春,那天,薛晓萍选的书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个半小时的活动结束后,老人不愿散去。他们没听够。

  在热情的图书馆书记配合下,这场活动延续到中午12点,那已经到了薛晓萍约好的要赶往一家养老院的时间。那里同样有一群爱读书的老人等着她。她为他们读经典,也读她自己写的《人间最后一封信》,那是一本依托于在养老院做义工期间的采访故事集结成的书。他们还一起演情景剧、分享人生故事。

  读着、笑着、演着,薛晓萍被她的读者朋友留宿在养老院。第二天赶大早,她和院长去给老年人拜年。“我看见有的老人,床头扣着一本书。还有的老人在沙发上和衣而卧,书掉地上了。”薛晓萍说,她统计过那些书,有《林海雪原》《红岩》《卓娅和舒拉》《青春之歌》《安娜·卡列尼娜》,那是陪他们走过青春的书。

  “我觉得3亿老年人,有2亿人能读书、想读书、爱读书。”薛晓萍说,她曾在一家养老机构见过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读书看报。那位老年人花白头发,安安静静,阳光洒在身上很美。薛晓萍刻意与她交谈,得知她曾是编辑,每天都要读书看报。当时,老人手上的报纸都拿倒了,但她在看。老人还问薛晓萍“你知道保尔吗?”“我故意说不知道,她就给我讲保尔。她已患阿尔茨海默病,却还能把‘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那段话背出来。”薛晓萍说,那一刻她觉得这样优雅的老着,不正是阅读的力量吗?


  阅读的好,越老越知道


  创办银龄书院以来,薛晓萍为老年读者讲过的书有几千本,仅有音视频可查的书也已超千本。2024年元旦,她还组织了跨年演讲。提出这个想法时,身边人说“你得了吧,那都是企业行为,你一个小老太太,疯了吧?”但她就把这件疯狂的事做成了。从下午2点到4点,2个小时12本书、12个老人、12个节目、12个故事。这场有演有讲的跨年演讲名为《阅读的好,越老越知道》。不仅如此,她还组织了老年读者的云春晚,“春晚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有,结束曲也是《难忘今宵》。”薛晓萍骄傲地说,还有一位96岁的老年读者参演,被大伙称为“老龙女”。

  薛晓萍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活动二字正中我们老年人的心,因为老人怕孤独,也可能为书中人物痛苦,难以化解。推广老年阅读最缺的就是活动,办活动最缺的是领读人。”银龄书院陪老人读书,也培养领读人以及给孩子们讲故事、演话剧的“经典故事传承人”。

  薛晓萍被记者追着讲了很多自己的经历,但她最爱讲身边老人的读书故事。“去年,我们刚从苏州诚品书店做活动回来,一位老人的老伴突然去世了。不到两周,他就推着老伴还没来得及坐的轮椅,到地坛书市参演根据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改编的情景剧。”男儿有泪不轻弹,薛晓萍就握着老人的手,什么话都不说。那位老人却说:“别担心我,别哄我走,让我参演吧,我离开咱们读书活动更难受。”

  薛晓萍已连续5年在北京城市广播《老年之友》节目讲书,每周一本。疫情期间,她又在北京市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做热线接线员。某天接到一个“帮我联系薛老师”的电话。老人平静地说:“我想听她讲《地球的红飘带》,我儿子也爱听。儿子已经离开 18天了,我把事情都处理完了,就还这一个心愿。”薛晓萍敏锐地感觉到了老人的危险情绪,报经热线负责人同意,《老年之友》、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银龄书院书友等20多人买了很多鲜花,相约在公交车站等待这位老人。那天他们刻意做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书卡夹在杨绛的《我们仨》中;他们刻意不穿黑白色,穿上柔和的粉色等羊毛、羊绒的衣服,方便老人伏在肩头哭。果然,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当老人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哇地哭了起来。“18天忍着不哭,给儿子处理后事。她哭出来我就放心了。”薛晓萍说,现在这位老人在银龄书院读书,还主动找了一个“一帮一 一对红”的读书对子。她的读书对子是位退休后因各种不适抑郁焦虑的校长。两人在读书、对谈中各自向阳生长。那年的开学典礼上,那位校长爽朗地说:“告诉大伙儿一个好消息,‘列宁同志不咳嗽了’,我现在不用吃抗抑郁药了。”

  薛晓萍陪老人读书的故事讲不完,每个故事里都有生命的精彩。“身边有那么多可爱的老人,家里人又爱我支持我,我哪能不好好干呀,也没啥困难的。”薛晓萍爽朗地说。她绝口不提曾为做银龄书院卖掉两套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