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字数计

作者:牛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8

孟子授学。 资料图片


  孔孟之道,圣贤之书。闲来无事,再次捧读圣贤书用以消磨时间。

  读着读着,对《论语》《孟子》两部圣贤书的字数究竟为多少发生了兴趣。这是因为与学问大家的说法与网上的数据混沌不清有关。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导言》中说“《论语》仅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邓云乡先生在他的《清代八股文》一书中也说,“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该书P58)。所谓“白文”,即不带注释、无标点符号的纯文字。这里,两位大家给出的《论语》字数相当,而《孟子》的字数两说则相差约700余字。两位所说,哪个正确?而网上的数据更是五花八门,让人云里雾里分辨不清不知所以。

  先是数《论语》的字数。我采用的方法很笨拙:先用软笔一字字地抄,每抄一章的同时数字数并标注在旁,每篇汇总,20篇抄罢再做总计。总计出来后,想到网上必有《论语》数字统计,便与网上数字相比对,发觉误差很大,于是怀疑我的统计不准确。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字,我改变了方法,把杨本《论语》白文逐字输入电脑并与之前的计数一一对照,相互核对以求零误差。

  网上关于《论语》的统计数字有多种,有的数字为大概说,也有的数字是大忽悠。网上精确到个位数的不多,能够看到也都有明显的计算误差,如,网上出现最多的那个11075字的统计,就是明显的计算错误,按它列出的各篇数字汇总应是15900字才对。网上查到的数字与我最为接近的是《咬文嚼字》前主编金文明先生的统计。据他说,是根据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为底本所统计得来。我与他的差异存在于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第十六诸篇,各有一个字的误差,或多或少只差一个字(其中三处多一处少)。对于这种情况,只能反诸自己,回过头来再检点我的数字是否有错,结果是仍为原数。只好存异。一番忙活下来,我的统计数字为15920字,金的是15918字。自认为,我与金的统计最为精确。

  通过这种消磨时间的读书,发现杨先生和邓先生所云《论语》数字为“一万二千七百字”之说是不对的。杨先生的数字,与他本人的译注本就有3000余字的误差。这个误差也太大了点。

  两千年《论语》流传下来,存世中历代版本字数或有不同,相差十几字、数十字或许也正常,但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甚至高达数百上千甚至数千,那就有点大忽悠了。

  我与金文明先生就《论语》的统计字数完全相同的各编是:

  《学而一》493字、《为政二》579字、《八佾三》689字、《里仁四》501字、《公冶长五》869字、《雍也六》816字、《述而七》873字、《子罕九》806字、《乡党十》642字、《先进十一》1054字、《颜渊十二》992字、《宪问十四》1340字、《阳货十七》1019字、《微子十八》618字、《子张十九》842字、《尧曰二十》370字。

  数字有出入的是:《泰拍八》予614字、金613字,《子路十三》予1036字、金1035字,《卫灵公十五》予905字、金904字,《季氏十六》予862字、金863字,总计予15920字、金15918字。

  后来我又与朱熹章句中的《论语》进行逐字对照,发现杨本《论语·乡党篇》(10·4)“没阶,趋进,翼如也”一句中朱本无“进”字。杨在此条中的注解中说应该有“进”字。如此,杨本与朱本有一字之差。我的统计结果,应该能证明两位大家所云《论语》的字数都错了。当然,这不是他们自己统计的结果,而是听信了“古之人”所言。而“古之人”所言之据又是哪个版本,竟相差3000余字?!只能自叹眼界狭窄,不得而知。但又坚信,随便哪个版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误差。

  接下来的工作是统计《孟子》的字数是多少?先说我得出的结果:《孟子》的字数为35382字。所依版本仍是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各卷字数分别如下。卷一《梁惠王章句上》2442字,卷二《梁惠王章句下》2927字,卷三《公孙丑章句上》2688字,卷四《公孙丑章句下》2454字,卷五《滕文公章句上》2495字,卷六《滕文公章句下》2548字,卷七《离娄章句上》2394字,卷八《离娄章句下》2356字,卷九《万章章句上》2676字,卷十《万章章句下》2453字,卷十一《告子章句上》2642字,卷十二《告子章句下》2612字,卷十三《尽心章句上》2419字,卷十四《尽心章句下》2276字。

  《孟子》的计数方法仍用前法,即先用软笔逐字抄写一遍并计数,然后再白文输入电脑,两相核对,力求减少舛讹。同时,还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全文核对(南宋之后,朱熹的《集注》本成为科考的权威版本)。最后所得结果与杨先生所说“《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相差不超过十来个字,杨先生精确在十位数上,而我则精确到了个位。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两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字,一个是38125字。这个数字在网上出现得最多,其实它最不靠谱。我怀疑它是否出自某出版社的排印版,把标点符号也统统计算在内?这个数字与我数出来的相差2743字。另一个是34685字,此数与我的数字相差697字。我敢说,我的数字更为准确,自觉误差率在万分之一,或许更低。

  在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相对照后,发现杨译注本几处与朱本不同。其一,杨本《公孙丑章句下》(4·7)最后一句“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P89)。朱本无“也”字。其二,杨本《滕文公章句下》(6·6)最后一段倒数第四行:“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P138)此处,朱本无“于”字。这两相异处,杨本未出注释。其三,杨本《尽心章句下》(14·37)第一行:“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P316)朱本“小子”为“士”。此处杨出注释。

  从以上三处不同可以看出,杨译注本比朱子的集注本多出3个字,那么,朱本就是35379个字,恰合杨所说的“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最后再饶上一句:去年网上两拨网民争得急赤白脸的“斯”“是”之辩,在朱熹《四书集注》本上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