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缅怀革命家、文学家、书法家、三联书店作者马识途先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1
樊希安(左)与马识途先生合影。 本文作者 供图
马识途先生享年110岁。他老人家今年3月28日辞世后,我在悲痛中撰写一联,表示挽悼之情。联文如下:勇出川东,投身革命,隐形战线周旋,九死一生酬国祚;终归翰墨,奋力著书,当代文坛驰骋,百年三径铸英名。
我结识马老,是因为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的恢复。2012年,我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北京隆重举办创建80年活动。2013年我们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下恢复生活书店,并正式开始运营。马老此时恰在北京女儿的家中,听说这一消息,非常激动和高兴。他特意来到三联书店,在韬奋先生塑像前和我们合影。他对我说,他对韬奋先生非常敬重,他走上革命道路,受到过生活书店等进步岀版团体所出书籍的影响。后来做地下工作,他也常到生活书店在各地开的书店看书,并把书店作为接头地点,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当我们提出请他给新恢复的生活书店提供书稿时,他欣然答应把正在写的回忆录《百岁拾忆》给我们,还把他哥哥的回忆录推荐给我们出版。他一再表示支持三联书店和生活书店多出好书,挥毫题词鼓励全店员工。当我们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时,他又以百岁高龄在夜间亲往书店体验,自个儿掏钱买了几本书,以示对我们的支持。这让我十分感动,更增加了对马老的敬重以及做好出版工作的责任感。
2014年8月4日,我和三联书店时任总编辑李昕,到成都举办马识途先生新书《百岁拾忆》和马识途先生的哥哥马士弘先生新书《百岁追忆》出版座谈会。两位百岁老人的书同时在三联出版,同时召开座谈会,成为出版界文化界一件盛事。王蒙先生参加座谈会,对“二老”的书给予很高评价,并以一首五律相贺:“识途称骏马,阅尽人间真。志士哀民泪,将军报国心。千年祥瑞寿,百岁洞明文。天府多佳话,神仙也羡君!”(《五律·贺马氏兄弟双百岁回忆录出版》)为开好这个会,我事先到成都,和马老做了商量沟通。这是我第一次到马老府上,老人非常谦和低调,非常好商量沟通,没一点名人、大家、老前辈的架子。除了商量座谈会有关事项,他还问到三联书店和我个人的一些情况,当我说到我也热爱写作,曾写过“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的邓惠中烈士传记,目前正在修改拟重新出版时,马老说,他和邓惠中不是一个地下工作组织系统的,但他了解此人,她和儿子邓诚因参加华蓥山武装暴动,在渣滓洞监狱被敌人杀害了,母子俩一起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很了不起!我请求他为修订再版的这本书题写书名,马老爽快地答应了。
这次会议后,我和马老的“忘年交”延续了下来。我只要到成都,就去拜访马老,看他有什么新作,适合拿到我们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和北京其他出版社出版,帮助做一些联系协调工作。他的《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我帮助落实到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领导对这本书的出版非常重视,时任社长黄书元亲自过问。马老到北京时,我们几个聚在一起就这本书的出版进行了具体的商讨。出版后我在《光明日报》发了书评。马老的《夜谭续记》写完后,还想把《夜谭十记》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委托我从中联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和原书责任编辑刘稚高度重视,又快又好地推出此书。在多次接触中,我也受到马老的影响和感染。一次,他对我说,他视力很差,几乎看不见了,准备封笔了。但再见到他时,他告诉我他在研究甲骨文,要把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甲骨文笔记整理出来,再加上现在的感悟,写成一本书,写得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磨,不知道能不能写完。这就是后来他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拿着这本书,我心里产生强烈震撼,马老马老,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马老对我的影响不仅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有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帮助。我近10年来出版的书中,有5本是马老题写的书名,其中有长篇小说“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还有散文集《几人看得红叶归》。前面讲到的邓惠中烈士传记,马老写了横竖好几个书名让我选,可见他的至诚和用心。这是他对后学后辈的关心和鼓励。一个后辈能得到马老5本书题写书名的鼓励,我何其荣幸,受到的鞭策是不言而喻的。
2023年5月7日上午,我最后一次去见马老,也是在马老家里。老人家很高兴,说:“我现在不见人了,樊总来了一定要见一见。我还特意整整装,收拾一番。”我和同来的人都笑了,说:“您整什么装呀,您这么大年纪,能见我们就是对我们的莫大优待和礼遇啦。”坐下喝茶聊天,马老拉着我的手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还有一部长篇小说写完了,还在改,实在改不动了。”我说:“让我帮你联系出版吗?”他伤悲地说:“不出了,改不了了,不能保证质量了。”我说:“您不要要求太高,觉得差不多,就可以拿出来了。啥时候想出版就给我说。”他点点头,又摇摇头,我看到了他英雄暮年的无奈和伤感。临走时,我俩紧紧拥抱,约好一年后的春天我再来看他。
今年3月28日下午2点,我坐高铁到了成都,住在新华国际酒店。我想休整一下之后和马老女儿马万梅联系,约定时间去看马老。没想到当天晚上8时过,我从作家裘山山处获悉:半个小时前,马老因病医治无效,于19时25分去世了。悲痛中我于当晚11时赶往成都市殡仪馆,向马老的女儿马万梅表达了对马老的沉痛悼念之情。我说:“实在是遗憾,老人家走得太突然了。”马万梅说:“今天下午两点的时候老爷子还好好的……”是日夜12时,我和在场马老亲属、作家阿来等在莲花厅瞻仰了马老遗容,和马老做最后的告别。马老神态安详,就像睡熟一般。本约定到成都时再来看他,没想到再见面竟是在殡仪馆里。我内心非常悲痛,但赶上送马老最后一程,心里多少也有些慰藉。从成都市殡仪馆回到所住酒店已是29日凌晨1时,我心情沉痛难以入眠,脑海里尽是和马老交往的件件往事。
10多年来,我和马老交往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理想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这个形象概括,在马老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无论革命事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和迂回曲折,无论在生活中遭遇多少不幸,无论写作中遇到多少困难,无论身体健康状况出现多么严重的险情,他都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对待,决不惧怕困难,决不当逃兵,以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大无畏斗志,以革命者的宽广胸怀,坚持真理,坚信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一个革命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时间最长的奇迹,创造了一个作家写作时间最长的奇迹,也创造了一个书法家创作年龄最高的奇迹。这里固然有家族遗传的因素,有养生的因素,有坚持锻炼身体的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精神因素、精神力量在起决定性作用。马老这一生,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乐观看待事物的一生,坚守信仰、坚持真理、勇敢奋斗、决不言败的一生。他的一生创造了奇迹。他本身就是奇迹。值得研究,值得景仰,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他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马老仙逝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播于世,他创造的文化成果将会泽被社会,他的榜样依然在昭示后人。这应是马老最为欣慰的事情。我们后人要继承他的遗志,为社会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努力作出贡献,同时锻造出自己多彩而又无悔的人生。
(作者系原国务院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