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知本”作用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1

  “知本”是探求本源性的概念,《五代史·周史》有曰:“虽干戈倥偬之余,尚不废文明之治,可谓知本者矣。”

  还有一个概念是“信俗类文化遗产”。妈祖文化就是我国第一个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信俗类世界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

  世界各地有5000多座妈祖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于妈祖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认知,以及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的解读。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本源性的要素是存在的,共同承认和尊重这些本源性要素,使得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家、跨制度的传播共同场域得以形成。

  妈祖文化的价值讨论已经延续了多年,经过多国学者的探讨,基本上达成了对于妈祖文化核心伦理的认定,那就是立德、行善、大爱。当然,次生伦理以及带有一些神话色彩的信仰,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原名林默娘的渔家姑娘,到被认定为妈祖,这种由凡人而神化,在传播过程中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不仅妈祖形象符号化了,而且妈祖在海洋文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凶险的海况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符号化的。例如,从宋元海上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航海商船水手和渔民都认为,飓风中,妈祖总是以一只小鸟或一盏红灯出现,甚至简化为关键时候的一声吼,这种简单的符号就能够引导船家在危难中化险为夷。

  大道至简的道理,成为妈祖文化价值传播的“知本”要素。由此我们再看东西方的传播史,分明也可以看到一些虽然基本但是颠扑不破的核心价值或者符号,总是在引导着各类传播。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受体的高度分散复杂化,使得人不能简单地把一些核心理念重复地直白传播。妈祖这个只在宋代生活了28年的渔家女,特点是只有行为而没有言辞存世,妈祖文化传播的特点并非是福音传播,而是行为影响人。而行为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总是加上了自己对行为的解读,特别是向善的解读。

  当下,我国提供了多项重要的世界公共产品选项,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价值观愿景,而严酷的现实是冲突没有减少而在增加,割裂没有填平而在加深,这种忧虑不能不说是百年大变局之下的世纪之忧。

  在东西方事实上很难有共同认可的政治正确的情况下,有一个现象是我们可以重视并加以运用的,那就是伦理的正确为人所共愿。历史上从来还没有哪种大众伦理否定善的力量、爱的作用,即使有人敢逆行,也终究昙花一现,为人所弃。

  这种现象从根源上是一种“知本”的追求。以善求善,以爱得爱,这是生物本能,更是人类伦理知识长期积累以后的社会性回归。

  由此所见,传播主体无论多么复杂多元,价值对立和政治纷争无论多么惊心,经过“知本”的思考,仍然应该静下心来,在那些我们长期思考积累认定的基本元素上做功课,就像妈祖文化已存在千年,未来的百年千年,也一定会继续为人所敬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