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宣传月特刊《安澜》——

共筑平安江西 点亮万家灯火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9

  法治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进一步筑牢平安江西、法治江西建设的坚实基础,推动落实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西的目标任务,3月29日,由江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法治报》和赣法云客户端一同推出平安建设宣传月特刊《安澜》。该24版特刊全面反映了江西省政法机关在平安江西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受众展现了一幅平安江西的壮丽画卷。

  内容丰富,描绘鲜活景象

  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3月18日,江西省召开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平安江西建设在过去一年成效明显,连续17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优秀省。《安澜》特刊以此为切入点,紧扣平安江西建设主题,通过一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了江西在法治建设、平安创建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纵观特刊可以发现,丰富的案例题材是其重要的特色。该特刊从平安江西建设中不同领域的具体创新和人物故事讲起,每个版面推出3—4个生动鲜活的基层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江西平安建设是如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如何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保平安的。

  同时,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受众也能切实感受到江西省在平安建设上的创新实践。例如,在T06版上,受众可以看见玉山县在实现省际边界治理“共同奋进”上的努力和探索,感受到乡镇“融治理”对于畅通地区交流的重要作用;在T20版上,特刊通过展现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检察院对于未成年人的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让受众可以深切体会到平安建设给社会带来的普惠与安宁。

  此外,扎实的人物采访和资料数据也是特刊报道的一大亮点。特刊以生动且细致的描写,可以让受众很快了解到所讲案例中的人物关系和背景,进而从民警、调解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等不同人物的视角着眼,感受参与建设的各路人员是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平安江西建设的。

  设计别致,阅读体验升级

  本次《安澜》特刊的版面设计无疑是值得称道的重头戏。除了T22版的赣州特版外,特刊的每一个版都匠心独运地采用了两行竖排标题与概述相结合的格式,整体布局既美观又富有层次感。其中,主标题以醒目大字概括文章主旨,引领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梗概,副标题以较小字体交代具体情况,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文本信息。比如,T02版上的标题《大抓落实共建平安江西 我省连续17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优秀省》、T10版上的标题《守护平安“无死角” 宜春公安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

  可以说副标题不仅是概述,更是对于全文内容的精彩总结。它用凝练的语言将整篇文章的要点进行浓缩,也让读者可以通过短短几行文字,便能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这种概述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也为受众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导引,帮助大家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同时,《安澜》特刊还承袭了《新法治报》一贯的形象生动、朴实大方风格,在每一个版的开头都配有贴合本版新闻报道的生动图像,营造了一种现场感,很好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特刊还采用了全彩色印刷,使得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更加紧密,视觉效果更加出色,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高处站位,凸显人民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安澜》特刊多采用从群众身边事入手的报道方式,让受众在看到平安建设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事。通过小切口报道,特刊深入消防安全、司法建设、公安执法等各个领域,既展现了江西省在助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方面的创新实践,又使得平安建设成果更加贴近民心。

  如在T10版的故事中,受众是被消防员劝说要及时更换防火器材的老乡;在T18版中,受众是在河边被警察耐心提醒的垂钓群众。这种将民众生活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报道方式,使得平安建设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人民群众真正可感可知的实实在在成果。

  当然,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肯定《安澜》优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可以被优化的地方。如《安澜》虽然在每个版面上都描述了平安江西建设中的典型案例,但是过多的案例报道也让整个特刊给人一种形虽未散,但阅读后不过瘾的感受,深度报道稍显不足。

  不过总的来说,《安澜》特刊作为《新法治报》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创新,以其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独到的设计风格,不仅全面展现了江西省在平安建设方面的显著成就,更通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报道方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平安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也为媒体类似平安建设的报道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