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青年报社“小店不打烊”系列报道“追”出特色和新意
探访数百家小店 反映经济深层潜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9
如何提炼、激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时代价值,是媒体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新春走基层是每年重要的主题报道活动之一,也是记者践行“四力”,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重要采访实践。如何在同题竞争中作出特色和新意?《中国青年报》一直在积极创新尝试。
在今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中国青年报》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同时,着重突出青年特色,把目光聚焦青年群体,寻找青年叙事的“出圈”样本,展示青年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姿态,策划推出多个彰显青年思想活力、反映经济深层潜力、激荡时代蓬勃动力的系列全媒体报道,“小店不打烊”就是其中的主题策划之一,与“奔跑吧小哥”“中国零点后”“科研追梦人”三个主题策划组成了今年《中国青年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谋”出新思路
小店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微细胞,是中国经济深层活力重要的组成部分。2023年主题教育期间,中国青年报社发起“了不起的青春小店”寻访调研,调研组探访了全国60多个城市的数百家青春小店,也走进了这些年轻人充满故事和创造力的人生。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采写了近百篇全媒体报道,有多篇报道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在抖音上开设的“了不起的青春小店”话题阅读量已有20亿,新浪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亿。
为此,今年在策划新春走基层报道时,《中国青年报》决定延续主题教育调研方向,发挥品牌优势,将“青春小店”列为记者新春走基层的重要选题。因此,“小店不打烊”系列成为该报品牌项目——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青年报》还在全报社征集线索,要求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重点关注青春小店。这里面有个体的聚焦,也有产业链的关注,有灾区重振的回顾,也有网红城市的创新。这些生动鲜活的报道,展现了新春万家团圆的烟火气,以及新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新春走基层期间,多位记者先后走访了11省15个城市,采写相关报道近20篇,通过报纸、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发布。相关报道连续推出,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报道议程设置、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增强了公众信心,唤起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走”出新感悟
新春走基层报道内容广,涉及面大,记者深入一线时,每到一处都会去主动寻访记录新春里的青春小店。
小店里,有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2023年河北涿州洪水,灾区恢复重建牵动人心。洪水刚退去时,“00后”李赛的油坊小店有四五十厘米的淤泥,7台榨油机全部损坏,大量的成品花生油和花生发霉变质,损失至少十几万元。后来,他们忍痛把发霉变质的花生运到地里做肥料,被洪水泡过的成品花生油也送到村里的统一回收处,这些食物坚决不能流入市场。春节前,中国青年报社记者朱洪园来到这里看到,油坊里暖意扑面,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清澈的花生油从机器末端慢慢流出,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儿。
小店里,有走在时代潮头的创新力。记者宁迪走到爆火的“尔滨”,透过冰雪大世界五彩的冰灯、中央大街穿梭的人群,关注到网红城市背后青春小店的力量。“尔滨”火了,火了的不只有冻梨、咖啡小店,还有富有创意的冰箱贴。“90后”设计师在冰箱贴上实现了AR创意,让冰箱贴呈现动态的冰雪美景,让“尔滨”热的文化内蕴延续。
小店里,有以小搏大、口口相传的生意经。记者陈卓琼走到中国面包之乡江西资溪县,30多年来,这座不种小麦、不生产面粉的小县城,走出了一支规模4万多人的面包大军,将1.6万家“面包小店”开到全国1000多个城市。
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实践,所追寻的不仅仅是宏大叙事,更是处在时代交叉点上每一位具象的个体。报道强烈呼吁人本精神,坚持关注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让公众的个体利益、情感、需求得到媒介表达,彰显出主流大报的情怀与担当。
“办”出新实效
一直以来,中国青年报社坚守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理念。今年,中国青年报社继续发挥报道者作用,积极加强服务,在采访中发现真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
春节前,江苏丹阳“90后”“最美妻子”丁瑛悉心护理重伤丈夫4年,通过直播带货还清了18万元善款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我们也想看看她需要什么帮助。严重车祸导致她丈夫的智商只有2岁孩子水平。她每天给丈夫配置营养餐、做按摩,陪丈夫练习走路,一点一点重新教他认识这个世界……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家庭可能彻底毁了。
不服输的丁瑛发现直播带货的机会,便在自家车库里支起直播间。车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没有空调、没有厕所,她说直播时候不敢喝水,直播一般三四个小时,要穿着尿不湿……在这个简陋的车库里,丁瑛通过网络把“特产”卖给天南海北的顾客。通过努力,她还清善款,还时常帮助一些水果滞销的农户,结对资助了10名困难学生,并为与她有同样经历的病患家属提供客服、主播等工作岗位。
丁瑛婉言谢绝了记者的帮助,表示有更多人需要帮助。有人看了报道之后感悟很深:像丁瑛这样的“90后”女青年能在照顾家庭之余,把直播间做得那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成事?
丁瑛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采访中,有小店店主跟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反映,开店不好缴纳社保,记者专门联系人社局咨询相关政策;有拉面店主反映在外开店孩子上学难。最近,记者也正在跟所在地团组织联系,看看能否提供帮助。
“融”出新特色
多年来,中国青年报社和各级团组织及各地高校建立广泛连接。中国青年报社与南京工业大学团委联合发起调研,31位大学生利用寒假返乡之际调研了9省18市的24家青春小店。调研搜集的鲜活素材经过筛选处理,联合制作拜年视频《来自全国各地青春小店的新春祝福》,所设计的青春小店店主的笑脸墙海报,通过全媒体平台发布,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
春节不只是中国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的节日。为此,在青春小店的报道中,策划时也强调打通内外宣。位于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的一家主营旅游纪念品的小店,为了改变老外对“中国商品质量不好”的印象,来自山东的店主下定决心,商品必须用最有质感的材料。现在,她找到了经营小店更重要的价值——通过小店,讲好中国故事;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苏州面店火了,小店里经常播放《太湖美》等江南民歌,外国人在这里尝试用筷子吃面,学几句中文。这两个故事在Facebook上的帖子阅读量近10万。
新春走基层期间,中国青年报社记者与编辑马不停蹄,记者发回的不仅有文字和照片,还有短视频记录的青年心声,融媒体内容产品越来越丰富。这些作品温馨细腻,用最真实、最鲜活、最动人的文字,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可以说,这些通过走基层写出来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与在办公室里搜肠刮肚、在材料堆中东拼西凑、在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写出来的报道,完全是两回事。
从记者角度上来说,在新春走基层中深刻体会践行“四力”的重要性。只有增强“四力”,真正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才能行稳致远、走出新意,不断发现好故事、新亮点,找到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才能让新闻永远保持新鲜活力,也让记者走基层“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