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
回眸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9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中国,“武侠”二字,历经数千年积淀,寄予了不同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由此衍生的武侠电影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更享声誉。中国武侠电影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黄金时代,在近日出版的《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一书中,脉络清晰可寻。
近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等单位主办、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协办的《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出版新闻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呈现中国武侠电影“英雄榜”
《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上下卷)的主体部分是在50集大型人物专题片《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的基础上加工、修订而成的,在记录中国武侠电影创作者宝贵经验的同时,真实呈现了中国武侠电影艺术创作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轨迹。在中国电影出版社董事长朱虹子看来,这本书展现了39位武侠电影人的创作思想和精神世界,可以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英雄榜”。
该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院长贾磊磊介绍道,全书精选了对39位中国武侠电影杰出创作者的采访记录,其中包括吴思远、刘家良、唐佳、张鑫炎、徐克、袁和平、成龙、张华勋、张子恩、唐季礼等,以多重视角全面回顾了中国武侠电影历史上武术指导、动作导演和动作演员的创作历程。
“在中国武侠电影这个引人入胜的世界里,武的技艺和侠的精神相辅相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影历史图景勾勒出壮丽的画卷。这部《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正是对这幅壮丽画卷中核心人物的现场采访。”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谈道。
为武侠电影传承发展指明方向
座谈会上,来自学术界以及文化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武侠电影历史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中国电影文化的珍贵贡献。
“武侠是中国观众喜爱的类型电影之一,这些电影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寻真诚和善良,鼓励人们向善、向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表示,期待武侠电影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这部著作具有深厚的文献价值,是武侠电影研究必读的学术重器。作为“盛世修史”的典范,这部作品值得广泛重视和推广。
“它不仅深入研究武侠,更包括动作电影的广阔视野,可谓后继有人、生机盎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这是一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学术巨制,为武侠电影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委员会会长丁亚平认为,书中呈现了武侠电影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正能量,在史学意义上具有突出的价值,对武侠类型电影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十分重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提出,关于武侠电影的研究可以在历史的深广度上进一步拓展,面向历史、现在,打通未来。
推动中国武术电影走向世界
除了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与会嘉宾还呼吁珍惜和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武术电影走向世界。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类型之一,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阎晓明认为,大部分武侠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如除暴安良、邪不压正等,这些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不仅需要通过艺术创作领悟到深刻,还需要借鉴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为建设电影强国、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这本书不仅聚焦中国,还展示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独特魅力。他期待这部著作能成为中国武侠电影闪光的里程碑时刻,为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说道:“期待该书能引发武侠电影新的关注热潮,展现其强大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