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挖掘光影魅力 共推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0
电影版权保护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资料图片
走在新时代影视文化发展之路上,中国电影人胸怀责任、肩扛使命,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用技术驱动作品,以作品赓续文脉,不断展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和活力。回首今年的全国两会,影视产业发展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面向中国电影的未来,一位位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各抒己见,拿出了一份份扎根实际、领跑前沿的提案,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这让我们听见了新征程上中国电影砥砺前行的奋进号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立法护航,营造发展清朗环境
在今年全国两会提案中,有关推动影视立法的内容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之一,要想好内容“出圈”、好演员出彩、好作品“出海”,首先要具备有力的手段做支撑,要培育良好的环境做基石,为优秀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优质的孵化土壤。
电影宣传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电影,在借力网络平台宣推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霍建起提到,“互联网蕴含的巨大流量、多元价值,也给电影的舆论环境带来不小挑战”。诚如他所言,在网络隐蔽性、匿名性、复杂性的“面纱”背后,电影的网络舆论场呈现着鱼龙混杂的多元局面,为求流量对内容断章取义、为引关注对作品恶意诋毁,靠蛊惑人心带偏节奏、用标新立异博取眼球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对电影人的创作激情和影片票房的最终呈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对此,霍建起提出,网络平台要担起主体责任,做净化电影舆论的主导者。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网民的引导和行业自律,必要时电影行业也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影片和主创人员的合法权益。
电影创作需要良性的行业环境。加强对编剧署名权、文艺产品版权的保护,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全国政协委员、编剧蒋胜男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对此提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惩处力度等具体保护建议。郝戎还联合20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关于贯彻版权强国战略切实做好全媒体条件下新文艺产品版权保护的建议》,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新文艺产品版权界定和创作归属亟须明确。
技术赋能,深耕电影内容价值
如今,“人工智能+”日渐成为助力作品深耕内容的新质生产力,也因此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一众电影发展提案中当之无愧的热词。人工智能作为高科技工具,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介绍,科技进步为电影带来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形成了新的市场活力,“中影一直将自己定位于了解、使用AI技术进行电影创新工作,我们不需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项目目标指导实际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观点,他建议:“一是加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二是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储备新锐力量。”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逐渐登上时代舞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电影“以人为本,记录时代”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底色。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特别有感触,他回忆道:“最初打开国门看到外国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在当时给了我们极大的冲击,让我们的感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可是,时间长了之后观众就会麻木,任何一个节奏如果一直保持下去的话都会让人觉得无趣。”事实上,主打“视效”“炫技术”的进口大片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频频遇冷,和以前进口大片动辄10多亿元票房相比,去年《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海王2:失落的王国》等系列作品的最新续作,票房都明显不及前作。靳东深切地感受到:“不管是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还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内容永远是王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讲道:“反映时代、反映人民,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影视创作者的自觉,这是当下我国影视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观点,与电影产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初衷不谋而合,电影创作与创新应当以惠及更多人群为目标,努力与时代发展做到同频共振、与人民做到共情共鸣。
双元共育,推动中国电影“出海”
电影产业要想发展,少不了一代代电影人的前赴后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视协副主席、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提出《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的提案,呼吁给予青年一代电影人更多的创作扶持。她们认为,蓬勃发展的时代给了今天的创作者们无比丰富的灵感和无比澎湃的创作激情。如何让想法真正落地,变成能够反映中国发展进程、记录中国时代故事的好作品,就必须注重在人才选拔、扶持、培养、激励等方面的发力。
而对于出口海外的电影内容,全国政协委员、演员甄子丹也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过去海外接受度较高的是武打片,因为直接明了,不需要对中国深入了解就能看懂,而现在观众更聪明了,对电影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能打动观众。”
从看到到看懂,从看懂到打动,这样的跨越要求中国电影具备与全世界人民共情的能力,讲好能被全球观众接受的故事。同时,中国电影也可以融入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霍建起提出,我国的传统审美,如唐诗宋词、水墨山川等都有区别于西方审美的独特之处,这些元素的采用可以为中国影片增添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系主任王瑞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故事已逐渐走上国际舞台,进入全球视野,我们要更有效地讲述和推广中国故事。”他表示,之前我们通过国际A类电影节让中国故事被海外观众看到,会让更多的世界观众关注到中国电影。但是如果仅依靠这一种方式会让路“走窄了”,要充分利用海外庞大的华人社区资源,让更多的中国故事走入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当作中国电影和中国故事海外推广的桥头堡,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王瑞建议,中国电影可以借鉴中餐厅“出海”模式,在海外传播上首先以华人为服务对象,建设全球华人影院网络。建设初期肯定会面对很多困难,并且形成品牌也需要时间积累,但如果以政府出资或给予当地华人优惠由当地华人出资等方式建设电影院,形成全球华人影院网络,这种长期的持续传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将增加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
“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兼具世界共性与中国特性的电影作品能够远销海外,”正如蒋胜男所言,“走出去的文化作品越多越好,只有‘出海’的东西够多,海外民众才能接触到更多来自中国的作品,才能从中找到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