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从“网红”到“长红”——

长风破浪 任重道远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0

微短剧质量正不断提高,近期涌现了不少优质作品。 资料图片


  微短剧如何进一步加强精品创作生产,改善和解决野蛮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立足自身,联系实际,针对微短剧市场当前的发展情况集智聚力、积极建言献策,在助力行业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同时,更为微短剧接下来的发展给予了指引。


  驱动行业良性发展


  “作为互联网和影视发展的重要产物,近年来,微短剧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新文艺形态。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接近400亿元,出品数量较多,出现了不少受欢迎的作品,也受到了年轻受众的认可。可以说,微短剧既是行业的风口,也对公众有重要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身为学者,张颐武多年来一直关注文化产业发展,围绕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提出了很多高质量建议。“作为文娱产业中的全新形态,微短剧是一种情节相对完整的连续剧集,同时也具有短视频相对短小精悍的特点,加之节奏快、反转多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有效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张颐武表示,微短剧发展迅猛,不仅契合当下受众的需求,更是未来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以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娱力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微短剧大有可为且任重道远,这成为文艺界代表委员在这个春天里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表示,与大屏端精品创作相呼应,微短剧的兴起正推动内容行业持续竞争,有效驱动着整个行业良性发展。“它的生命力那么强,说明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在刘家成看来,随着平台越来越宽阔,视听作品所能带来的效益会越来越丰富。“所谓的效益不只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对于创作者而言,都希望作品让更多的受众看到。”刘家成进一步说道。


  呼唤作品“更有营养”


  “成功的微短剧往往融合了地域特色和精彩故事,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丽萍提出,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发展,创作者有了更多机会,却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创作中需要注意尺度问题,在娱乐性与深度思考之间要注意平衡,要努力打造更具影响力和持久力的作品,以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作为长期深耕创作一线的导演,全国政协委员赵宝刚在创作之余,不断吸纳新事物。谈及微短剧时他直言,从目前来看,微短剧在内容呈现方面还略显稚嫩,表达形式也较为单一,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他看来,如果能以微短剧为载体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文化传承,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那些狗血微短剧,我付费追了100多集,真的很上头!”演员宁静在某综艺中直言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很多受众的心声。一直以来,微短剧都被视为影视界的“科技与狠活”——好下饭但欠营养。当整个文艺市场都在呼吁“更有营养”的作品出现时,微短剧也应提质升级,向精品化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表示:“不管是电影、电视、话剧、音乐剧、舞剧、歌剧还是微短剧、短视频,我坚持认为内容才是王道。”

  “艺术品需要‘品’,‘品’是需要时间的。”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看来,微短剧行业方兴未艾,一时虽成为潮流,但生命力仍有待于考证。“人的品位是不断提高的,如果想让微短剧有更强的生命力,就一定要从剧本开始提升品质,加上好演员的助力,这样才会出现高质量内容。”冯远征说。


  向“小而精”不懈努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凯丽看来,目前,的确不乏一些优秀的微短剧,较之前相比,质量欠佳的影视类短视频数量也正大幅下降,朝着正规、健康、有序的方向持续发展。“但微短剧行业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个别微短剧因含有低俗、庸俗、媚俗等内容而引发公众争议,各级网信部门也通过内容、导向等方面的监管、引导,为影视类短视频行业发展助力。”张凯丽认为,应让“小而精、短又美”成为引领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并设立相关奖项,激励优秀影视类短视频创作。她提出,应建立影视微短剧内容创作公益平台,为作品提供不竭源泉。

  “部分微短剧以‘豪门复仇’‘先婚后爱’‘重生’‘赘婿’等题材为主,人物设置浮夸,剧情缺乏逻辑,为追逐流量热点而渲染一夜暴富、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也提到,目前的微短剧内容良莠不齐,缺少权威评估,制作、拍摄、宣发等环节缺少明确的行业自律条约和用户评价体系,导致“打擦边球”的内容屡屡出现。对此,他建议,应强化示范引领,助力精品“破圈”,并明确政策法规,不给违规微短剧生存、滋养空间,同时,建立微短剧评估体系。

  张颐武建议,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管,多方协调进行专项整治,就行业的短板和问题提供更多服务,以应对微短剧行业的抄袭等不规范乱象。

  “微短剧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新秀,在其发展初期抓住机遇做好规范引导,推动其高质健康发展,可以使其更好发挥有温度的传播作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采访中,王众一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