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新长江”
——读徐春林报告文学《和平长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13
《和平长江》
江西教育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徐春林 著
2023年11月出版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河流是水的载体,是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也是文明和文化的摇篮。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是大自然馈赠中华民族的珍贵礼物,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对长江的研究和书写可谓汗牛充栋,自然科考、文明探寻、文学创作,乃至生态环保、水利水电、交通航运等。仅以长江为题材的报告文学,近年来就有刘子华的《梦回长江》、董宏量的《画梦长江——波澜起伏的中国治水故事》、陈松平的《不废长江万古流》、段华的《长江九歌》,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春林去写长江,难度可想而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一直在问自己,《和平长江》到底写了什么?在反复询问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在反复寻找。我要呈现的,是一个现代与历史交融的长江,写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新长江’。”徐春林做到了吗?通读《和平长江》,我认为他实现了自己的初衷和梦想。
《和平长江》主题主线鲜明,反映了作者对长江的深邃思考。如前所述,在可以查考的长江专著中,多偏重于某一领域、某一区域、某一专业、某一学科,而徐春林立志于全景式、立体式展现长江的自然变迁、文明演进、文化流变、历史脉络、生态演变,涉及长江治理保护、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大作品。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必须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引导、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以“和平”为主题主线,乍一看有些突兀,我也曾经与春林探讨过能否将书名改为《和谐长江》。在汉语中,“和平”与“和谐”这两个词组中都有一个“和”字。“和”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这种中和的概念建立在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中,蕴含着不同事物或对象之间的平衡和统一。有差别、有对立就有矛盾、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要达成新的平衡状态。这种新的平衡可以是和平,也可以是和谐。“和平”指“战乱平息、秩序安定”,“和谐”指不同声音之间的“协调”。
从大自然演变看,从1.95亿年前向西流入古特提斯海的古长江雏形初现,到13万年前长江切穿巫峡,形成贯通东西的东流水系,长江在与自身的抗争中达成了今天的和平状态,悠悠时空中发生过多少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故事!再从人类与长江的关系看,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浮现在眼前,那就是:长江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人类文明的诞生→人类对长江的敬畏→人类对长江的索取→人水相争的极端状态;长江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反思(约束长江的同时也约束自身)→对长江的保护(对自身的约束)→给长江出路,也给人类出路→人类与长江和平共处→人水和谐共生。诚如书中所言:“一条河流的和平,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和平。河流历来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咆哮的同时,也昭示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春林在这里借用“和平”一词来表达长江的历史变迁,具有更为深刻的考量与意涵。
《和平长江》重点突出,是新时代守护长江的典型缩影。《和平长江》以时间为经、以长江为纬,贯通历史和现实、熔铸自然和人文,在多角度凝视长江、多维度讲述长江的前世今生中,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当下和现实,重点书写今天栖息在长江流域的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样态。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尤其注意书中对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的书写。在第二章《一卷河山》中,作者钩沉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对比了都江堰、大运河的古今变化,呈现了先人在开发利用长江中的智慧,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治水文化。在第四章《长风破浪》中,作者描写了1998年九江大堤堵口的撼人场景,倾心再现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两大“国之重器”的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特别是对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移民生活的采写,表达了春林对为国家建设大局作出奉献的普通群众的关注与牵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许家冲村,如今,“交谊舞、腰鼓舞、地花鼓、采莲船、龙灯、舞狮等精彩纷呈,唱歌、健身运动会、送戏下乡等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移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起来,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起来。”“在村子里走,几乎到处是悠闲自得的画面。大黄狗摇摆着尾巴,老妇人在谷场晒太阳纳鞋垫,周围半白的祠堂,和青苗灵动的菜地,显得处处是春色。”满园春色绽放了作者的喜悦与欣慰。在第五章《一碧万顷》中,作者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长江、审视长江,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实践。比如,对红豆杉以及荷叶铁线蕨、野生白头翁等珍稀植物的保护,宛如绚丽多彩的《植物志》;比如,河湖长制在长江干支流的普遍建立,古老的长江有了新时代的“守护神”,无数个志愿者加入到保护长江的浩浩大军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崭新篇章,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长江》视角独特,实现了宏阔视野与细节落地的有机统一。对于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江报告文学来说,如何落地落细落到一个个故事里,是对作者的巨大考验。作者在这方面别具匠心。首先,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平民化视角,从他故乡的修河写起,从太阳升镇杨梅渡古樟林开始写起,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野和脚步,一步步走进长江,起到了小切口、大断面的功效。“修河从遥远的山中,从我人生的起点,流进我的生命里。她是我生命中的原血活水。水在运动,我在呼吸。长江是我的故乡,向长江致敬。”其次,作者注重细节和故事,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舍弃了那些枯燥的数据、干瘪的概念、空洞的说教,使作者笔下的长江可感可触、可亲可近。比如,写修水,作者以唐奇汤的视角叙述了她从童年到大学毕业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她在追赶着水的时候,水也在追赶着她,像是在体验着生命的追赶,又像是在进行着一场竞赛。”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作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残疾人杨进举作为郧阳小草义工协会志愿者、汉江“民间河长”的故事。写长江源,作者描写了居住在拉萨的女同学尼玛潘多一家的热情,与藏民阿克火仁结伴而行的珍贵友情。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都有写不完的故事。正是这一个个人物、一桩桩故事,使得这本书可以从任何章节读起而不觉得突兀、枯燥,每一章节都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和平长江》熔铸多种文学表达于一体,是报告文学手法创新的成功实践。写一本有关长江的书固然值得钦佩,而如何写这样一本书更值得关注。与一般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书里,散文笔调、故事叙述、诗意抒情贯穿始终,这更有利于呈现和表达作者对长江的凝视、倾听与冥想。在可可西里,作者“用相机拍摄到右岸有一只狐狸在喝水,却被一群守卫领地的赤麻鸭群起而攻之,左突右窜,最终被赶下河去。狐狸在水里狼狈地游着,后面一群赤麻鸭拍着翅膀追逐,嘴里发出快乐的嘎嘎声,可怜的狐狸失去了一个捕猎者在禽类面前的尊严,令人捧腹。”笔调清新幽默、生动有趣,散发着童话般的色彩。作者在禹州倾听历史的水流声,“在黑黑的乌云笼罩下,河流无法与一切交相呼应,但它依然是河流,在黑暗中闪着光,奔腾着。而乌云笼罩的黑暗中,鱼儿感觉到大自然的温暖,在水中游动,拍溅起水花,比有星星闪烁和寒意陡峭的昨天更有力,更加声响。”与其说这是一条自然的河流,不如说这是作者心里的河流。类似的描写俯拾皆是、随手可得,而其风格既温婉细腻又敦厚沉郁,凸显了纪实性与抒情性、思想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和平长江》是一部在视角、题材、语言和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打造了此类报告文学作品的新样态。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水利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兼水利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