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聚共识、筑舆论,中国经济看“形”更看“势”,看“一时”更看“长远”——

提振信心增底气 唱响“光明”强共鸣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张君成 李婧璇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06

  3月4日,首场“委员通道”回应民生关切。围绕经济发展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左三)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国多地迎来旅游热潮。韩保江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实现新腾飞的好势头。 本报记者 张君成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请问一下韩委员,您如何来看待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提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经济话题。

  从请代表委员聊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看经济的增长目标,从反映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社情民意,到讲述各地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各媒体在以全国两会为窗口,做好宣传引导,讲述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同时,积极策划、主动作为,以多样形式和丰富报道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信心、增底气,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唱响:

  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迈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交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回升向好的答卷,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也强调,要围绕增强信心、凝聚共识构筑主流舆论新态势,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来对待,与经济战线一道,共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全国政协委员、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主流媒体要以提升宣传舆论引导能力的“进”促进经济发展的“稳”,要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表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落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及时宣传经济发展的亮点,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共识,积极调动市场主体能动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在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十周年’重磅报道中,我们制作了如《一图读懂丨6组数据读懂今年新春消费有多旺》《一图读懂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北京这样做》等近20篇长图报道,受众关注度高,市场反响强烈,并引发共识。”李学梅说。

  “今年1月,红星新闻推出了‘聚焦2023国民经济年报’系列报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国民经济最新数据,探讨服务零售额‘狂飙’20%的秘密,寻访中国经济去年GDP总量超126万亿元之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这个系列报道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能够看出去年中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回升向好的经济发展曲线。”在参与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王辰元看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讲述中国经济的光明事实。


  共鸣:

  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事实上,对于经济形势的感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既要唱出高音,也要发好低音,形成抑扬顿挫的和声。

  “我们应始终坚持辩证地开展经济报道,既报客观实际,又做理性分析;既反映问题,也提出解决之道;既报过往成绩,又报未来经济走势。”双传学举例表示,去年外贸进出口没有转正,他们推出《“不好看的数据”,读懂“向上的韧劲”》,提出不仅看同比还要看环比、不仅看总量还要看结构等经济观察视角,帮助大众认清发展形势。

  “春节后,我们推出了《春江水暖——如何看待5.2%经济增速与个体“温差”》等‘读懂北京经济数据’系列述评稿件,一改简单停留在官方的统计数据,转而直面‘消费降级’‘被平均’等关注热点,尝试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令人信服的逻辑,说清统计数字是怎么来的、数据背后的趋势性变化。”在李学梅看来,唱响经济光明论,就是要回应群众关切又不放大公众情绪,答疑解惑却稳妥不添乱。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是讲好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关键。王辰元认为,“大格局”“小切口”,以受众可感可知的新闻事件、专业解读,去唱响经济光明论,是做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关键。

  《“金砖褪色论”站不住脚》《中国经济经得起“回头看”》等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中心广播财经新闻部主任陈爱海这两年播发的财经评论文章,这些财经评论都围绕经济民生热点,理直气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陈爱海认为,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要用心、用情、用时、用力,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国经济光明论。


  引导:

  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行驶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号”巨轮来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聚焦经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近1/3,货物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达1/7。同时,我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教育、医疗等短板领域在不断补强,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质量显著提升……这些都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也是经济能够行稳致远的底气。”王辰元表示,聚焦这些重点领域,主流媒体就是要用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展现中国经济发展韧劲。

  双传学强调,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形势,既要看“形”,更要看“势”;不仅要看“一时”,更要看“长远”;不仅要历史地看,更要全面地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乐山日报社主任编辑杨心平以《乐山日报》刊发的“‘中国绿色硅谷’之乐山方位”系列报道为例表示,作为地市级媒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关键在于根植地方,深挖特色,讲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怎样的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