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

唤起大众对黄河文化深刻感知与共鸣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9

  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全面展示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2月27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京主办的《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研讨会上,业界人士展开深入研讨。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站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立意上,2023年,山东广播电视台继续联合黄河沿线其他八省区广播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继续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唤醒大众对黄河文化的深刻感知与共鸣。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黄河文化大会》节目出品人、总监制吕芃介绍,《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精益求精、全面升级,在第一季取得良好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的基础上,继续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读黄河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聚焦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内容共创助力融合传播。

  山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山东卫视总监王忠介绍,《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创作团队在创作中以人为切入点,用小人物表达大情怀,创新节目样态,创新表达语态。节目团队累积了大小屏合力传播的经验,达成了九省区紧密联系的友好合作,也坚定了讲好黄河故事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文艺处处长刘晓东评价说,《黄河文化大会》在坚持梳理中华文脉、展示好具有精神力量的文化标识上,做到了坚守文化之道与传播之术的结合,是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优秀案例,是广电媒体整合聚力、形成发展合力的成功实践。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马晶表示,《黄河文化大会》探寻黄河文化薪火传承之道,讲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本。节目自大河上下深入挖掘沿黄各省区特色文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助力黄河文化IP年轻态表达


  与会专家学者对《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找准时代共情点,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组合出击,助力优质内容表达实现裂变传播。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充分肯定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坚持“文化强台”、深耕电视文化节目的理念和做法。《黄河文化大会》站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高度,真正讲好了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大会》彰显了山东广播电视台有情怀、有情结、有情感、有情趣的节目创作理念。”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认为,节目不仅做出了“黄河文化百科全书”,更打造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

  创作团队在选人之初,便注重青春力量表达。在99位黄河文化达人中,“95后”和“00后”选手成为绝对主力,生动讲述沿黄儿女的深沉热爱,个性十足的黄河文化达人也随着节目热播爆火“出圈”。


  大小屏融合传播样态创新


  从九省区联动一体到地台网高度协同,再到全民参与沉浸交互同频共振,播出两季来,《黄河文化大会》创新传播,小屏大屏共同发力,线上线下积极互动,打造了一条立体、全面、完整的传播链条。截至节目第二季收官,全网话题阅读量超34亿,全网短视频播放量超24.8亿。

  新华社音视频部专题室主任李杰谈道,《黄河文化大会》不仅有历史文化的厚度,还注重体现青春故事和新时代的话题,“圈粉”年轻受众。新华社“秀我中国”新媒体平台与节目进行了密切合作,多次参与节目抖音直播共创、短视频碎片化故事传播等。

  “抖音和山东卫视深度合作,针对IP节目的新媒体传播已经形成一套组合拳。第二季由大屏节目变成了一个全民开放包容的学习之旅,真正从一档文化节目演变为一场盛会。”抖音集团副总编辑、媒体合作总经理郎峰蔚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洪涛肯定了节目在议程设置、场景设计、命题方式、选手选拔等方面的创新升级,同时对下一季节目给出了建议:继续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现代文明,进一步打造筑牢黄河文化IP,开发微短剧、微综艺等衍生节目,提升节目的引流、带货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