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浙江省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舆论监督全媒体栏目受欢迎
有事找《看见》,问题好解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9
《看见》栏目记者采访水环境治理。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供图
晚8点看《看见》,是浙江省湖州市老百姓共同的默契。
这份默契来自《看见》栏目解决的一件件民生小事里:开车经过全市农村道路的“平交路口”不用再提心吊胆了,老旧小区的绿化改造大家说了算,家门口的“眼中钉”废弃电线杆终于拔掉了……
有事找《看见》,成为许多湖州百姓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栏目制片人路平近日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看见》聚焦党委和政府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架起了群众、媒体、政府三方沟通的桥梁。”
群众爆料 畅所欲言
2022年6月,作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抓手之一,按照湖州市委统一部署,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全媒体栏目《看见》,亮出媒体“舆论监督利剑”。路平表示,“党委、政府干什么,群众第一时间就了解;群众想什么,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就落实”成为栏目主基调。
《看见》聚焦湖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跟进报道,并监督追踪后续的整改和落实。节目每周有负面报道三期,正面报道两期,既直面问题也传播经验,每周一至周五晚8点在新闻综合频道、FM105湖州综合广播和南太湖号APP同步播出,次日在《湖州日报》刊发,实现“声、屏、报、网、端”的全媒体联动。
栏目线索哪里来?栏目责任编辑季冬琴介绍,除了自主发现的选题,还有来自市直部门、各区县报送,以及12345市长热线的反馈。每个部门每周至少报送两至三个问题,多的来者不拒。此外,南太湖号APP上开设了“看见”应用场景,“曝光”“提问”“分享”三个栏目,让群众的声音被“看见”。栏目还设有“热聊话题”,引导舆论监督的问政议程。“一起‘看见’桥下风景”“‘消失’的热线”“湖州哪里最堵”等话题,让群众主动爆料,畅所欲言。
“我们要保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多换位思考,让每一个民生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对于《看见》栏目,湖州市委书记陈浩提出了要求:所有的批评报道,20点播出,21点相关部门必须研究怎么整改,事不过夜。
闻风而动 事不过夜
陈浩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诚恳接受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敢于直面问题,坚持“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用实际行动和整改成效回应社会关切,赢得群众认可。他也会和基层干部一起收看批评报道,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看见》曾曝光湖州街头矗立的废弃电线杆问题,因权属不清而迟迟没有处理,不仅影响道路交通,还存在安全隐患。报道结束后,针对曝光的问题,陈浩现场立即召开了整改推进会,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先后表态发言,市文明办负责人提出整改建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明确整改方案。
在栏目责任编辑臧晶晶看来,这是《看见》的特色。每周一、四、五批评报道播出的同时,被曝光问题的单位也会集中收看,当晚9点研究整改方案,当晚11点前上报,第二天栏目跟踪整改实施。整改如何、百姓是否满意、同类问题如何全域整改,栏目会持续跟进监督、组织百姓评议、分析总结归类,形成监督闭环。
《看见》市民观察团是这个闭环中的重要环节。市民观察团现有220人,是老百姓的“侦察兵”“监督员”和“发言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实地探访。“承诺整改期限到了后,市民观察团会实地走访,从老百姓、相关领域专家的角度评判问题是否真的进行了整改,效果好不好。”路平认为,舆论监督报道涉及方方面面,观察团中的专家给出的意见建议不仅有助于相关问题解决,也能增强节目效果。
一地曝光 全域整改
《看见》栏目成熟的运行机制对团队也提出了高要求。“我们团队目前有9人,是从中心各部门调过来的精兵强将。节目强度大、要求高,无法适应就会被淘汰。”路平表示,栏目纪律严明,记者出去采访,不会喝对方一口水,不能留一点瑕疵。
从栏目创办伊始,臧晶晶就加入团队,很多有影响力的监督报道背后都有她的身影。
在关注桥下风景系列报道中,栏目组安排记者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走访。“被遗忘的角落”桥下空间各种问题被曝光,脏乱差、被占用私用现象五花八门,怎么整改?“除了问题,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桥下空间在利用上有好的实践,完全可以复制推广。”臧晶晶说,报道既展开舆论监督,又报道正面典型,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启动“一地曝光、全域整改”,还推动政府部门建章立制。《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路桥梁桥下空间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市道路桥下空间管理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形成了桥下空间综合利用、系统运维、有效管理的先进经验。
“其实做监督报道是很过瘾的,很有成就感。”这是《看见》栏目团队的共同心声。栏目创办至今已经推出舆论监督报道395期,全网阅读量超3.1亿,网友评论总数累计20多万条,超9000万人次参与“看见”应用场景互动,并两次获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