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直击《现场》,见证梦圆时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8
作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人”与“社会现实”是纪录片的两大着眼点。一直以来,纪录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述着兼具温度和锐度的现实故事。近期,CCTV-9播出的纪录片《现场》,就是以纪实影像描摹烟火人间的一次有益探索。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现场》,包括《开渔》《梦圆》《航展》《出水》《灯会》5集,每集25分钟,直击现场、探秘幕后,带来沉浸体验,通过真实的现场感营造,与观众共同迎接一个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感受家国情怀,呈现美好生活。
捕捉时代与个人间的共振
“纪录片是现场的艺术,也是发现的艺术,我们需要透过现实的颗粒度,发现生活的真与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现场》总导演范永东坦言,自己一直思考,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纪录片如何捕捉大时代与小人物间的共振?
他以《现场》在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领域的探索给出了高分答卷。这部纪录片带领观众注目蓝天,共同见证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架交付的梦圆时刻;潜入水下,探秘圣杯屿元代沉船的抢救性发掘现场;经历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开幕倒计时的紧张与兴奋;前往盛大的东海开渔,热闹的元宵灯会,沉浸式体验中国节日,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宏大现场中,《现场》沿着主旋律叙事的同时,不忘讲好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大现场由一个个小人物汇聚而成,小人物因为与时代脉搏共振更加熠熠生辉。“在创作手法上,《现场》通过非虚构的影像和戏剧化的结构张力,记录了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侧面,也记录下参与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张张平凡面孔。”范永东说,这些平凡面孔和他们的生活,一起被时代的光芒照亮。
第一视角走进系列现场
“快降落的时候,看见大地朝你扑面而来的感受,挺震撼的!”
“空军(装备)带给我们的自信让人非常感慨,非常自豪!我们国家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在水下,我们是不能说话的,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我们考古队员就在水里手舞足蹈,嘴里呜呜呜的,我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激动。”
……
《现场》采用第一视角、倒计时拍摄,带领观众一起走进国之重器、重大发现等系列现场。
2022年12月,C919全球首架交付。这次交付意味着国产大飞机从研发制造正式转入民航运营。作为从产品到商品的关键跨越,交付的不只是一架飞机,还必须提供一整套确保飞机安全运行的支持体系。《梦圆》一集记录的,就是那些为实现国产大飞机梦而默默付出的努力,共同见证了中国人的梦圆时刻。
中国航展,见证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崛起。《航展》一集的拍摄时间是2022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开幕前夕。当时,导演组前往广东珠海,见证了一场蓝天盛会的帷幕拉开,记录下了天空中的“硬核浪漫”。
一艘在海底沉睡了700多年的沉船,藏着多少秘密?圣杯屿沉船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之一,2022—2023年,水下考古队员对沉船进行了全面发掘,将沉船遗址区域内所有文物提取出水。《出水》一集即是导演组在一批珍贵文物出水前夕,跟随水下考古队员们一起揭开沉船的秘密,聆听古代海上丝路的传奇故事。
富于情感色彩与生活温度
纪录片的现实关注,不一定都是冷静克制的“静观”。范永东认为,除了观察式的纪实美学创作风格,纪录片也可以发挥“介入”功能,以参与的方式表现主动的真实、互动的真实,甚至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因此,从执导《书店,遇见你》到执导《现场》,范永东都是带领团队通过探索创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我在现场”的亲历式表达,给片子带来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色彩,也催生了强烈的真实感。
比如《开渔》一集,导演组在2022年9月——东海全面开渔前一周来到浙江象山,和这里的渔民共同迎接一年一度开渔节的到来。开渔,为传统渔乡带来新的活力,更是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台风‘梅花’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我们见证了渔民出海前的期待心情和繁忙准备,记录了渔乡的传统民俗和渔民的生活故事。”范永东说。
灯火如昼的盛景,是人们在元宵灯会上渴望创造出的奇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宵灯会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灯会》一集讲述的是正月十五闹花灯时的场景。2023年元宵节前一周,全国许多地方的灯会陆续开幕,导演组前往一座西南小城,带观众逛“宇宙第一灯会”,感受佳节的氛围、灯火人间的温度。在这座小城看见的彩灯、听到的故事,也许会唤起人们许多共同的记忆。
在范永东看来,当纪录片建构起宏阔时代与普通个体的命运连接,作品的厚重感和感染力也随之增加,“把人民作为记录表现的主体,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这样的纪录片也必定为人民所喜欢”。